7月14日清晨,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情暖童心護成長,愛潤鄉土助振興”社會實踐團走進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龍岸鎮天寶村,以“非遺錘草印花”體驗課拉開暑期夏令營帷幕。實踐團將課堂搬到村委會議室,把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商周印染技藝帶進大山深處,讓10余名鄉村兒童在“噠噠”錘聲中與傳統文化對話。
古法新授:一片葉子里的匠心與科學
錘草印花,又稱植物拓印,以自然花草為版、棉布為紙、木槌為筆,兼具環保與美學價值。錘草印花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印染技藝,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朝,它起源于民間,是人們利用自然材料美化生活的智慧結晶。在古代,人們用這種方法將花草的圖案印在衣物、布料上,不僅美觀,還具有一定的寓意,現被列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環保藝術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開課前,志愿者老師們踏著清晨的露水在村委附近采摘10余種葉片,清洗后放入水盆中保鮮,完成“田野備課”。上午8時許,陸續有學生來到天寶村村委,開啟第一天的夏令營活動。老師以視頻短片《植物拓染》導入,用3分鐘展示如何通過錘草技藝制作印花服飾。隨后,老師向大家介紹錘草印花的具體制作步驟和技巧,如花草的擺放、錘子使用方法和膠帶如何固定植物等。孩子們瞪大眼睛,躍躍欲試。
手作現場:錘聲里的創造與歡笑
“我要這片最大的!”“我也要選大的葉子!”孩子們排隊挑選葉片,回到座位上擺出各種圖案。有的孩子回到座位后迫不及待開始用錘子敲擊,在實踐隊員的提醒后才想起來要先用膠帶將葉片固定好才能開始敲擊。有的孩子因為葉片過大,用剪刀剪成合適的大小后才開始制作。還有的孩子則用心思考想要染出的圖案,慢慢地在手帕上擺放葉片,不斷調整葉片的位置,終于擺成自己喜歡的圖案后,才叫老師過來幫忙貼上膠帶開始敲擊染色。
村委會議室里此起彼伏地回響著“噠噠噠噠噠”的敲擊聲,孩子們專心的敲擊著自己的作品。老師們穿梭其間,指導學生們先從植物的邊緣開始,沿著輪廓輕輕敲擊,使植物的形狀初步印在棉布上,然后逐漸向植物的內部敲擊。在敲擊時要有節奏地敲擊,這樣可以使色素更均勻地滲出,圖案更加清晰。
拓圖成畫:在鄉土課堂播種文化振興力量
十多分鐘后,第一塊作品揭開膠帶——清晰的葉形浮現在白棉布上。看到孩子們的漂亮成品,老師也不由得發出感嘆:“哇,你印得好好,葉子邊緣形狀全都印出來了!”聽到老師的贊揚,孩子們接連撕下膠帶,紛紛把自己的作品也遞到老師面前展示。孩子們舉著作品奔向老師,陽光下,葉影與笑臉交相輝映。


一株草、一塊布、一群孩子,在錘起錘落間,古老的非遺技藝與新時代鄉村振興脈搏同頻共振。南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把課堂“種”在鄉土,讓教學實踐成為激活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金種子”。當這一片被葉汁染綠的小手帕隨風飄起,它連接的不僅是過去與未來,更是一座村莊向著美好生活奔跑的足音。在文化傳承與教育賦能的雙向奔赴中,天寶村的明天必將如拓印般清晰而明亮。(通訊員鄧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