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青島農業大學菁英聚萊,詩“化”產芝實踐服務團帶著對鄉土文化、鄉村振興的期盼與熱情遠赴山東省萊西市產芝湖新村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小麥展館尋根:一粒麥子的文化密碼 清晨的產芝湖新村云霧繚繞,在迎接第一縷晨曦的時候,實踐團第一站也來到了村里“小麥文化展館”。展館內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小麥和古今有關小麥知識的詳細介紹,讓人進一步認識到了糧食作物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性。“面食包辦天下事!”實踐隊一行進入面食館后就被眼前的一組組各種造型的特色傳統面塑吸引到:“壽桃”、“鯉魚”、“元寶”,一個個寄托著美好祝愿的花樣造型構成了膠東地區獨特的“巧餑餑”文化。

圖為面塑館面塑的照片,由毛子怡和朱秀茹攝。
七巧工坊體驗:指尖上的非遺傳承 “七夕捏巧餅,閨女手要巧”。在七巧工坊內,非遺“產芝巧餅”傳承人馬秀娥正在揉捏著面團,并且團隊成員也在技藝傳承人馬阿姨的耐心指導和反復練習下,自己不斷地摸索體驗,在磨合中將每一個動作做到最好。“看著他們這些孩子這么認真學習的樣子,心里很欣慰”,馬阿姨說,“舉辦這樣的活動目的是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國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手藝,以后也會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多組織這樣的活動,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學習這些傳統手藝”。

圖為和巧餅制作技藝傳承人馬阿姨交流非遺文化。毛子怡、朱秀茹攝。
古村新顏:文化IP激活沉睡資源 下午,跟隨工作人員參觀了解了產芝湖新村的發展史,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一把把破舊卻充滿年代氣息的農具,團隊成員們依次觀賞,在有限的時間里感受這片經歷了貧窮落后的土地到如今富裕文明的過程。成員們聽著講解員講述近年來產芝湖新村是如何靠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富起了一大批群眾時,沒有人不被產芝湖新村人那披荊斬棘干一番事業的勇氣與堅毅動容的。踱步于青石板路之間,兩旁各式各樣的明清老屋、別具特色的現代式民宿參差交錯。“這個村子過去的房子有一多半是空著的,經過努力改造成研學基地,城里孩子都愛來”,工作人員說道,所形成的“產芝老家”文旅品牌,以“小麥+非遺”為核心,年接待游客量超過10萬人。

圖為團隊成員聆聽工作人員講解產芝湖新村村史。毛子怡、朱秀茹攝。
在“進士故居”的背后,一段塵封往事被重現:清代舉人王丕煦在這里著書立說,“耕讀傳家”之風延續至今。“我們修的是古宅而不是‘面子’,必須讓文化血脈活起來。”工作人員介紹。村里目前定期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傳統的民風民俗成為當地鄉村產業振興、事業振興、人才振興的有效抓手。
產芝湖新村就是這般一部活了的真實人物故事。傳統民俗被青春之手、老技藝在鄉村振興中再放光芒,鄉愁已然不是殘留的黃頁;青年學子躬耕鄉土,延續的豈是手藝,而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