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昌工學院 “‘江’心比心,‘漁’你同行” 三下鄉暑期實踐團隊深入宜昌多地,圍繞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通過座談訪談、實地走訪、資料查閱等形式,系統調研 “退捕 - 安置 - 發展” 全鏈條治理成效,以青春之力助力長江生態保護。
退捕攻堅:全域管控筑牢生態屏障長江禁漁的核心在于斬斷非法捕撈鏈條,宜昌多維度織密監管網絡。團隊走進夷陵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中心,查閱大量禁漁相關檔案,從政策文件到退捕記錄,不放過任何細節,了解政策背景與實施脈絡。與中心主任鄧可斌座談時,團隊了解到夷陵區自 2020 年退捕轉產工作啟動以來,通過建立多級聯動機制,順利實現了 517 名漁民、261 艘漁船退捕,財政投入保障有力,政策推進平穩有序。在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團隊通過參觀與問卷調查,聚焦禁漁執行與監管;前往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入了解市場端監管舉措;在中華鱘保護基地,目睹退捕對生態保護的積極影響;于圖書館研讀禁漁政策與退捕細則,全方位洞察退捕工作全貌。

圖為團隊成員與宜昌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中心開展座談會(周海含 攝)

圖為團隊成員與中國漁政中心莫隊長交談(周海含 攝)

圖為團隊成員與宜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座談會(翁敏欣 攝)
安置保障:多元施策夯實民生根基漁民平穩轉產是政策落地的關鍵。在宜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團隊與相關負責人員展開座談,重點了解轉產漁民安置政策中就業幫扶與社保銜接兩大核心板塊,深刻認識到人社局通過就業扶持和社保兜底的雙重保障,直接影響漁民轉產的順利與否及其長遠生計。在夷陵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中心,團隊通過座談與查閱資料,探究漁民轉產安置的監管機制,確保安置工作公開透明、穩步推進,為漁民轉產就業筑牢制度保障。并且專訪作為漁民轉產重要崗位方向的護漁員,深入了解其在新崗位的技能培訓支持、日常工作保障及生計穩定情況,探究轉產過程中崗位適配性與可持續生計的銜接機制,為漁民轉產就業提供實踐參考。

團隊在宜昌市人社局進行座談(俞蘇娜 攝)
發展提質:生態紅利賦能長效治理禁漁帶來的生態改善正轉化為發展動能。團隊在424公園、濱江公園向群眾發放問卷,從社會公眾視角出發,捕捉禁漁及漁民轉產引發的生態環境變遷與發展機遇,系統勾勒漁民轉產后的社會融入全景圖景。專訪民宿老板,從產業層面探尋禁漁后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的路徑,洞悉漁民轉產的發展環境優化態勢。結合人社局座談信息,追蹤漁民轉產后的就業穩定性與生活品質提升狀況,為構建 “生態保護 — 民生改善 — 長效治理” 的閉環機制提供現實支撐。此前專訪的護漁員崗位發展數據,亦成為觀察轉產漁民職業成長與社會價值實現的重要樣本,為長效治理增添實踐維度。

圖為團隊成員在424公園發放問卷(翁敏欣 攝)
成果轉化:“一一三” 體系凝聚護江合力在深入調研長江流域湖北宜昌段 “十年禁漁” 政策的退捕、安置、發展三大關鍵環節后,武昌工學院 “三下鄉” 暑期實踐團隊收獲頗豐,積極籌建 “一一三” 成果體系。團隊精心打造一份核心成果,旨在全面梳理調研成果,剖析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優化路徑,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詳實有力的依據。在視聽成果方面,團隊傾力制作《守護長江· 新生》主題紀實宣傳短片,深入一線捕捉鮮活畫面,通過生動影像展現禁漁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讓更多人直觀感受長江生態的變化與希望。此外,團隊還積極拓展延伸成果,編制《長江十年禁漁知多少?》科普宣傳手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普及禁漁知識,提升公眾對長江禁漁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創作 “禁漁一線面孔” 人物故事特稿,深入刻畫禁漁工作中的關鍵人物,展現他們的付出、堅守與貢獻,傳遞正能量;制作發布 “青春護江行” 系列新媒體傳播內容,充分運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創新傳播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并參與到長江生態保護事業中來。
此次實踐中,武昌工學院實踐團隊以“退捕-安置-發展”為軸線,形成調研閉環,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長江禁漁政策在基層的實施成效與挑戰。團隊成員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基礎,整理形成詳實的實踐報告,積極為完善長江禁漁長效機制建言獻策,用青春的視角與聲音,講好長江禁漁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長江生態保護的隊伍中來。后續,團隊還計劃前往枝江、荊州等地,進一步完善調研內容,擴大調研范圍,豐富調研數據,為構建更加全面、科學的長江禁漁長效機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持續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續寫長江生態保護的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