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此大背景下,7月25日,南京財經大學“農品新生”鄉村振興助力團奔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農業科學研究所,采訪百色農業科學研究所辦公室秘書農卓斌先生,就壯族文化與農產品品牌共融計劃開展實地調研。
此次活動旨在通過挖掘當地農業資源與壯族文化的特色,促進特色民族文化與農產品品牌的融合,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新的發展思路,通過與農卓斌先生面對面的深度訪談以及在科學院工作人員帶領下進行實地探訪,調研隊系統了解了百色地區農產品品類、產量及地域分布特征,重點關注了具有地理標志的特色農產品的發展現狀,同時深入探究了壯族織錦、歌圩節慶等非遺項目與農業生產的關聯度,為后續構建壯族文化與農產品品牌融合發展模式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圖 1為調研隊成員與農卓斌先生在熱帶農業科學院綜合試驗站前的合照。黃詩怡攝
農業資源與品牌基礎:地理標志構建差異化優勢在與農卓斌先生的交談中,我們初步了解了百色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品類、產量及分布情況,百色市作為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2024年蔬菜產量達350萬噸,鮮明的地域分工特征為文化賦能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百色芒果、德保臍橙、凌云牛心李、靖西大果山楂、百色山茶油五種地理標志產品分別獲得了相應的地理標志認證,形成集群效應,為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地探訪育苗基地:科技賦能農業發展直觀呈現

圖 2為調研隊員參觀專業的科研育苗大棚。黃詩怡攝
隨后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調研隊伍參觀了各種品種的育苗基地,眼前的景象不僅刷新了隊員們對農業育苗的慣有認知,更讓他們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力量為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變革。育苗基地內,智能化的溫控系統、精準的灌溉設備以及科學的育苗方法,讓每一株幼苗都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這些先進的科研技術,不僅提高了幼苗的成活率,還能有效縮短生長周期,為后續的大規模種植和高產穩產提供了有力保障。隊員們仔細觀察著不同品種的幼苗,從芒果苗到蔬菜苗,每一種都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她們不時向工作人員提問,了解育苗過程中的技術要點和科研創新點,對農業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圖 3為調研成員參觀研究所內的芒果樹。黃詩怡攝
融合路徑與實施條件探索之路:從市場評估到制度構建在“在探索DTC品牌模式上,百色市探索發展DTC品牌直接接觸消費者模式對農民增收的實際可行性,提前做了詳盡周密的市場調研、成本效益分析、案例數據對比及風險評估,但面臨農產品質量標準不一、認證繁瑣,農村物流和冷鏈設施薄弱,電商人才缺、培訓不足,金融支持與保險機制不完善等障礙。百色市政府著力于破解多重的制度瓶頸,統一農產品標準、簡化認證,完善農村冷鏈物流,培育電商人才,創新金融與保險支持,讓直接對接消費者的模式真正為農民增收鋪路。

圖 4為調研隊員和農卓斌先生探討發展DTC品牌的可行性。黃詩怡攝
此次百色之行,讓“農品新生”調研隊的成員們真切感受到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的力量。壯族文化為農產品注入靈魂,二者的碰撞融合,科技力量改良農業基因,正孕育著民族品牌融合升級的無限可能。未來,南京財經大學學子將帶著這份收獲,以專業學識為筆,以青春熱忱為墨,將調研所得轉化為前進方針,讓壯鄉好物乘著時代的東風、借科技強國之力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為鄉村振興書寫獨一份的青春答卷。
(通訊員 徐天語 宋靜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