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賦能基層文化建設,2025年7月14日至19日,廣東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語翼”突擊隊攜手廣州市增城區永寧街鳳妍社區居委會,開展為期六天的“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體驗營。此次活動,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以雙語為媒,手作為介,聯動國際化社區,讓親子家庭在互動式文化課堂的海洋中遨游,體悟傳統文化的深層脈絡與雋永風姿,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青春活力,燃起創新火花。

互動凝共鳴:以體驗為鑰,開啟傳統文化表達的新境
本系列互動式文化體驗課堂以多維感官實踐為紐帶,構建傳統文化活化教育場景:隊員與小朋友于共習龍井茶禮中感悟東方生活美學,榫卯拼圖實景教學解碼古建智慧密碼,協作制香囊留存專屬文化記憶,生態模型游戲與環保意識培育相融合,剪紙藝術與生肖文化在雙語創作中煥發新趣,大暑團扇填色讓節氣物候躍然紙上。這種互動式課堂以“雙語講解+手作體驗”為核心,通過即時實踐,跨學科融合與場景化體驗,打破單向傳授模式,將文化基因轉化為可觸摸、可創造、可傳承的互動式學習范式。孩子們在“認知-動手-表達”的高效循環中主動探索,既深化了文化理解,又在協作中激發創造力,讓知識從書本走向生活,讓文化在互動中自然浸潤,實現“學用結合、寓教于樂”的實效。

代際共傳承:三代人共融,延續傳統文化創新的薪火
當沉淀的古韻邂逅三代人的笑顏,文化便綻放出跨越時光的璀璨光芒。社區的老人們,作為傳統文化的“親歷者”,生肖課上分享童年趣事,讓年輕一代觸摸到文化的歷史溫度;家長們,則成為文化傳遞的“翻譯官”,將香料的奧秘,以孩子能懂的語言娓娓道來,架起傳統與現代的溝通之橋;孩子們,以“探索者”的姿態,和同伴搭建古建筑模型,讓中華文化在日常中綻放新彩,展現出文化傳承的無限可能。在這場文化的盛宴中,老人傳歷史溫度,家長架溝通之橋,孩子探文化脈搏,三代同堂,各展風采,共筑文化傳承的生態鏈,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雙語架通途:以場景為媒,解鎖傳統文化理解的新途
不同于傳統外語課堂那種機械堆砌詞匯的教學方式,“語翼”突擊隊大膽創新,將英語學習深度融入文化場景之中。“BlackTea”與紅茶背后有趣的淵源相互交織,“monkey”“rooster”等詞匯與剪紙藝術呈現的猴、雞形象相得益彰,抽象的語言符號有了具象的文化依托。這種“文化為體、語言為用”的教學范式成效斐然:孩子們在運用國際語言闡釋本土文化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語言運用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深化了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熱愛。他們不再將英語學習視為孤立的任務,而是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有力工具。當孩子們自信滿滿地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特色美食時,文化自信便有了鮮活的表達。這種從知識到能力、從理解到熱愛的轉變,正是“語翼”突擊隊教學創新的核心價值所在。

社區聚中外:以聯動為橋,拓寬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作為基層群眾與外籍居民相互交流、跨文化互動頻繁的國際化社區,該社區依托成熟的中外居民聯動機制,將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有機結合,為跨文化交流搭建起高效橋梁。在國際化社區里開展雙語傳統文化課堂,就像給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們打開了一扇互相了解的友好之門。課堂上,用雙語講解剪紙、茶藝這些傳統技藝,孩子們一邊動手做,一邊用英語交流感受,不僅把中文詞匯學得更扎實,還能自然地用英語給外國鄰居介紹中國文化的精妙之處。社區活動時,孩子們自信地用雙語展示學到的傳統文化,外國友人聽得津津有味,紛紛點贊,這讓中華文化在國際社區里“活”了起來,也吸引更多人主動探索中國文化,實實在在地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添了把力。

正如鳳妍社區黨支部書記巫聰所言:“讓孩子們在動手體驗中愛上傳統,這種愛是深沉而持久的;在語言學習中學會表達,這種表達是清晰而有力的。”巫書記的話,深刻揭示了探索傳統文化課堂的創新路徑對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價值,也為我們指明了未來文化傳播的方向與路徑。

六日的課程雖已落幕,但文化傳承的種子已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得益于傳統文化課堂與四種創新路徑巧妙融合,群眾在趣味互動中提升語言能力,更深入領悟本土文化精髓。這不僅為基層文化建設注入新活力,讓傳統文化在社區生根發芽,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這一實踐,實踐團生動詮釋了“三下鄉”活動在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傳播、服務基層發展方面的深刻價值與重要作用,用青春力量書寫了“文化傳承,青年先行”的生動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