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怡霖)2025年7月20日至24日,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青春回響醫路同行”暑期社會實踐隊赴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各個鄉鎮,開展為期五天的以“基層醫療現狀”為專題的調研。實踐隊通過實地走訪、入戶科普、問卷調查等形式,深入了解以五峰縣為代表的脫貧后國家級貧困縣的基層醫療現狀,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醫療體系建設提供青春視角的觀察與建議。
扎根基層:多維度調研醫療現狀
實踐隊分組深入漁洋關鎮、仁和坪鎮,對多所衛生院及衛生室的整體運營情況、醫療資源配置、人員隊伍建設進行調研,完成數十例入戶科普走訪,深入剖析“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骨干,以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輻射網絡”中下游環節的建設成效與改進方向。
院室調研:現狀洞察與困境剖析 實踐隊調研了仁和坪鎮衛生院、鞍山村衛生室、橋河村衛生室、升子坪村衛生室、業產坪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實地考察基層醫療設施與服務能力。調研顯示,仁和坪衛生院已開設中醫康復科、血液透析科等特色科室,配備CT、肺功能檢測等設備,但皮膚科、耳鼻喉科等專科仍存在空白;升子坪村衛生室近一年新增驗血設備,但使用率不足;業產坪衛生院開設極具特色的中醫診療服務,但因交通不便,村醫入戶隨訪仍存在需要克服的困難。
入戶走訪:知識播撒與民需探微 在入戶走訪過程中,實踐隊員深入當地村民家中,親切詢問村民身體狀況,了解其就醫情況,并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耐心講解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的日常管理與預防保健知識。同時,隊員們關切詢問村民在就醫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醫療費用負擔、就診距離遠等問題,悉心了解他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與期望。通過與村民面對面交流,隊員們不僅將健康知識傳遞到每一個家庭,更切實探微到村民最真實的醫療需求,為后續優化基層醫療服務筑牢根基。
對話醫者:聆聽基層醫療者的堅守與挑戰
村醫故事:專業與責任的碰撞 實踐隊與村醫、衛生院院長展開深度訪談,記錄下基層醫療工作者的真實心聲。
實踐隊員在詢問村醫工作內容的時候,仁和坪中心衛生院大學生村醫坦言:“簡單而又不簡單。基層需處理復雜患者問題,既要技術過硬,更要溝通到位。冒雪下鄉核酸采樣、車輛墜溝后仍堅持完成任務等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職業的價值感。”
升子坪村衛生室“95后”村醫向常偉分享了轉型困境:“專業不對口只能邊工作邊自學,明年計劃考取臨床資格證,爭取晉升檢驗科崗位。”他特別提到,宜昌“四定”政策(定向培養、定崗服務、定額補助、定編保障)為年輕村醫提供了穩定預期,服務滿5年后更傾向扎根基層。
業產坪衛生院的69歲老村醫陳美貽先生,雖年近古稀,但因著父老鄉親的信任與挽留,義無反顧地留在衛生院堅持工作。他說:“真正的扎根基層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和當地村民產生交匯與連接,建立深厚的情感與友誼。”
院長視角:政策賦能與未來展望 仁和坪中心衛生院院長唐明剛結合30年從業經驗指出:“財政投入有限導致設備更新滯后,但通過醫共體雙向互派、居民健康檔案電子化等舉措,仍可提升服務效能。”他寄語青年醫學生:“要常懷為民情懷,擔當社會責任。”
實踐成果:政策落地與青年擔當
針對基層醫療痛點,實踐隊梳理出四大建議:提高村醫待遇、保障設備供應、完善編制保障、加強全科培訓。業產坪衛生院村醫在實習期間便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原以為只是簡單診療,實際需兼顧公衛檔案更新、慢性病隨訪等多重任務,與村民建立信任是最大挑戰。”
實踐隊員李怡霖不禁感嘆:“看到村醫用自制AR程序教老人識別草藥,聽到定向委培生說‘服務滿五年仍想留下',我忽然明白,基層醫療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更在于溫度。那些冒雪前行的背影、深夜整理檔案的燈光,都是醫者初心的最好注腳。”
此次調研中,隊員們走出校園,踏入鄉土,以“第三只眼”觀察基層醫療生態,更深刻體悟了習近平總書記“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心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的殷切期望。他們見證了村醫在設備短缺、專業不對口等困境中的堅守,捕捉到在政策支持與技術幫扶下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取得的巨大進步,也清晰梳理出基層衛生院設備藥品不足、技術人才短缺及就診患者流失等亟待破解的關鍵問題。正如隊員們在訪談手記中寫道:“基層醫療的痛點,正是青年醫者奮斗的起點;村民的笑容,就是醫路同行的最美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