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智慧商南解碼鄉村振興新路徑
2025年7月22日,南京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智慧農業調研隊走進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十里坪鎮中棚社區,圍繞“數字技術如何賦能山區特色農業”展開調研。通過與種植戶對話,棚間實時數據和溫濕傳感器演示,調研隊員了解到農業成果背后的智慧技術。
調研隊員在種植戶朱鵬的帶領下,參觀了智能溫室大棚。據種植戶朱鵬介紹:在大棚中種植的草莓可達7000斤/畝,麒麟西瓜約3000斤/畝,還有桃子、蘋果等各種水果產量也都是達到了好收成。在這些年產量收益好的背后正是離不開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朱鵬說:“一開始不知道這些智慧工具,種植,澆水,通風這些活都是一個人完成的,每年的產量也就那么些,如果不能及時處理蟲害,還會有所虧損。”聽了朱鵬講述自己的種植經歷,調研隊員更加堅信智慧技術能為種植戶實現自給自足,為農業,為鄉村振興實現繁榮發展。

圖為溫室大棚內草莓實拍。賀瀅淇 供圖

圖為溫室大棚西瓜實拍。賀瀅淇 供圖
調研隊員走在一排排溫濕傳感器與藤蔓中觀摩智慧農業,這些分布在不同區域的傳感器此時正以每秒鐘一次的頻率把棚內溫度、濕度實時上傳云端。當溫度過高且達到一定闕值,該傳感器便會發出信號,啟動恒溫恒濕裝置,這種智能化的調控方式不僅能實時監測環境參數,還能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決策支持。種植戶可以在自家的溫室大棚中安裝傳感器,利用云數據將種植情況進行反饋,提前調整種植策略,優化種植計劃,預防病蟲害的發生。此外,溫濕度傳感器還能與灌溉系統聯動,實現節水噴淋,避免水資源浪費,做到了“數據種田”。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隊員還與種植戶朱鵬進行了簡單的采訪,他進一步講述了溫室大棚里仍存的改進點,朱鵬表示:當濕度過低會啟動自動噴淋一定用量,是受到傳感器發出信號后執行,但是噴淋的用量還未達到十分精確,是依靠個人和其他種植戶多年種植的經驗設定的。這也是商南縣溫室大棚需要提升的重點,過量的澆灌可能會導致淹苗,根部腐爛。所以既然想要產量高,那在任何方面,任何影響因素下都必須好。現在商南縣十里坪鎮的大多數種植戶都已經采用智慧方法來提高產量和提升種植質量,通過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農戶們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種植戶還與當地企業達成長期合作關系,企業發展越來越好,這正是每一位種植戶所期待看到的結果。

圖為調研隊員合影。賀瀅淇 供圖
通過此次調研,調研隊員不僅深入了解了溫室大棚中采用的兩大智慧工具:溫濕傳感器和自動噴淋機器,還激發了用知識和熱情服務鄉村振興,解決種植戶當前面臨系統改進問題的責任意識。展望未來,在“智慧農業”政策的引領下,將會對自動噴淋機器綜合大數據管理平臺應用到溫室大棚上,整合氣象,土地,市場三大數據庫,使溫室大棚更具智能化、信息化、精確化。智慧農業調研隊將收集和記錄種植戶反映情況及需求,與廣大種植戶攜手共進,心懷責任,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村民自給自足,鄉村經濟持續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賀瀅淇 桑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