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赴陜西西安、咸陽、寶雞、渭南四市黑臭水體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繼續赴咸陽市下設縣村開展調研。本團隊中的咸陽二小組分別前往了永壽縣馬坊鎮下孫家村,乾縣城關街道北街,乾縣新陽鎮三星村,乾縣陽洪鎮陽洪鎮街區等村鎮繼續進行環境調研。
當七月驕陽炙烤著三秦大地,實踐團伙伴們背起采樣器具與調研問卷,踏上了這段意義深遠的征程,這不僅是一次專業認知的淬煉,更是一堂震撼心靈的社會責任課,讓“守護碧水”的信念在我們心中深深扎根。
直面鄉鎮污染痛點 踏入永壽縣馬坊鎮下孫家村,服務區廁所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的景象,給我們上了沉重一課。這看似是一個點的污染問題,卻尖銳地折射出部分鄉村地區基礎環境設施的嚴重缺失,特別是人流相對集中區域污水的“無處可去”。它并非技術難題,而是規劃、投入與管理意識滯后的體現。這種直排,不僅污染了周邊土壤和水體,更對村民的居住環境和潛在的地下水源構成威脅,是鄉村人居環境改善中亟待填補的“洼地”。這警示我們,鄉村振興不能只關注“面子”,更要夯實“里子”,尤其是涉及基本民生和生態安全的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必須納入優先建設序列,避免因小失大,讓“方便”之處不再成為環境的痛點。
北街污水收集的“半截子”工程 在乾縣城關街道北街,通過明渠收集污水卻缺乏后續處理設施的情況,暴露了污水治理鏈條的斷裂。明渠收集本身,相較于無序排放已是進步,它體現了初步的收集意識。然而,“只收不治”使得污染僅僅發生了位置轉移,最終匯入水體或滲入地下,本質問題并未解決。這如同建好了“引水渠”,卻沒有“凈化池”,收集的污水最終仍是污染源。這凸顯了鄉村污水治理中一個普遍性的困境:包括管網和明渠的前端收集系統與后端處理設施的建設不同步、不配套。它提醒我們,污水治理必須樹立系統性思維,從“收集-輸送-處理-排放/回用”形成閉環。任何環節的缺失,都會導致整個治理工程的失效,甚至可能因集中收集而加劇局部污染。
農村污水處理現狀與實踐 相較于前兩處,乾縣新陽鎮三星村和陽洪鎮街區配備并運行的污水處理設施,如同暗夜中的星火,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水環境改善的切實希望和可行路徑。
這些設施的存在,證明了即使在村鎮層級,通過小型一體化設備、人工濕地等適宜的工藝實現污水有效處理是可行的。它們不僅僅是硬件,更是當地重視環境治理、努力提升人居質量的象征。親眼看到經過處理的、相對清澈的出水,是對我們專業所學價值最直觀的肯定。這極大地鼓舞了我們,也印證了技術下鄉、因地制宜建設小型化、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對于解決廣大農村地區污水問題的關鍵作用。它們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基層的重要支撐點。
從參差到協同:鄉村水環境治理的任重道遠 一日之內,四個村鎮,三種截然不同的污水處理現狀,生動勾勒出當前鄉村水環境治理參差不齊的復雜圖景。這深刻揭示了治理工作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它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持續的運維保障、科學的技術選型以及有效的監管機制。
三星村和陽洪鎮的案例提供了寶貴的示范,但如何將這種成功經驗復制推廣,如何破解資金、技術、管理上的瓶頸,特別是如何確保像下孫家村、北街這樣的“洼地”也能盡快補上短板,實現全域覆蓋和有效治理,是擺在管理者和社會面前的嚴峻課題。這不僅考驗治理智慧,更考驗著推進城鄉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決心與行動力。作為環境學子,我們深感責任在肩,唯有深耕專業,未來方能更好地服務于這片土地上碧水長流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