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赴陜西西安、咸陽、寶雞、渭南四市水環境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道大兆村、杜曲街道新樊村、大兆街道甘寨村、小兆寨子村、東祥村圍繞農村環境整治與黑臭水體治理情況展開實地調研。團隊成員采用實地勘察、水質檢測、村民訪談等多種調研方式,力求全面了解當地水環境現狀。
在長安區的各個村落,實踐團成員仔細查看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狀況,與村民親切交流,傾聽他們對水環境改善的切實感受與需求。同時,針對疑似黑臭水體區域,利用專業設備進行水樣采集與分析,為后續提出科學合理的治理建議積累數據。
在大兆街道大兆村沼澤附近,實踐團成員采集了沼澤水樣,并仔細觀察水體顏色、透明度,嗅聞氣味,詳細了記錄周邊環境狀況。在與村民交流中,團隊了解到過去由于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河道時有異味,水質較差。近年來,隨著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村里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情況有所改善。
烈日之下,實踐團成員來到杜曲街道新樊村河邊。“沿著河岸走,雜草叢生的小路像沒梳理的亂發,糾纏住褲腳。隊友穿著紅衫在前面探路,烈日把他的影子拽得老長。路過那片綠油油的水域,惡臭混著暑氣撲來。”實踐團的一名成員說到。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實踐團成員得知新樊村有著獨特的地形,村內溪流縱橫交錯。實踐團在實地考察中發現,杜曲街道新樊村水源衛生情況較好,無明顯污染物,河流植被茂密。
隨后,在與當地村干部的座談會中,實踐隊員了解到村里積極響應環境整治號召,定期組織人員清理河道垃圾,但在污水處理設施維護和長效管理機制方面還存在困難。例如,在村莊的周圍有一處沼澤,因為和垃圾填埋場在一起,內有些許垃圾,污染較為嚴重,后續還需整治完善。
最后,實踐隊員最終以小兆寨子村和東祥村作為此次實踐的結束點。據了解,小兆寨子村和東祥村的采樣點已填埋改建,未收集水樣。
此次長安區之行,為實踐團成員打開了一扇觀察關中平原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生動窗口。從大兆街道大兆村的采樣點到杜曲街道新樊村的實地走訪,從甘寨村的細致檢測到小兆寨子村、東祥村的深入調研,每一步足跡都印刻著基層治理的探索,每一份水樣都承載著鄉村振興的期盼。實踐團不僅見證了長安區在農村環境整治中取得的實效——黑臭水體漸消、村容村貌煥新,更深刻體會到治理工作的復雜性與持續性。從政策落地到村民參與,從技術應用到長效管護,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多方努力。團隊將梳理調研數據、總結治理經驗,為推動關中地區農村水環境治理貢獻青春智慧,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青春力量在守護鄉土清流的實踐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