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中,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沂”心筑夢實踐團于2025年7月25日踏上了前往臨沂瑯琊陶瓷琉璃館的旅程。作為高校文化傳承實踐項目的重要一環,此次研學旨在通過實地探訪,近距離觸摸陶瓷琉璃文化的歷史脈絡,在器物流轉間感知傳統工藝的溫度。臨沂瑯琊陶瓷琉璃館作為當地極具特色的文化場所,建筑面積達1704平方米,展陳面積1255平方米 ,館內現有一個基本陳列《集瓷雅韻——南北名窯瓷器文化展》,館藏瓷器窯口類別多樣,基本涵蓋西晉至民國各個時期的典型器物,目前備案藏品310件(套),館藏品1570件(套)。這里不僅展示了琳瑯滿目的陶瓷琉璃精品,更通過豐富的史料和實物,生動地展現了陶瓷琉璃文化的發展脈絡。
抵達場館時,玻璃幕墻反射著清晨的陽光,與館名“瑯琊陶瓷琉璃館”的古樸題字相映成趣。入館后,講解員首先引導我們駐足于序廳的《瑯琊陶瓷琉璃發展脈絡圖》前,從西晉的青瓷雛形到明清的琉璃鼎盛,簡明的時間軸讓我們對接下來的參觀有了整體認知。
第一展區的西晉至南北朝陶器群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灰陶倉廩模型上的繩紋清晰可辨,講解員介紹其為當時農耕文明的生動縮影。同行的歷史系同學忍不住湊近展柜,輕聲討論著器物形制與文獻記載的對應關系,這種課本知識與實物的印證,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在“名窯精粹”展區,北宋黑定碗的釉面光澤引發眾人驚嘆。指尖輕觸展柜玻璃,仿佛能透過時空感受到宋代工匠施釉時的專注。而那件被譽為“陶中瑰寶”的蛋殼陶高柄杯,在射燈下更顯精巧——0.2毫米的壁厚數據,讓學材料專業的男生們算起了現代陶瓷工藝的厚度極限,一時間展區里充滿了“燒制溫度”“胎土配比”的專業討論。
轉至琉璃展區,戰國時期的蜻蜓眼琉璃珠尤為奪目。藍白相間的紋飾歷經兩千余年依然鮮亮,我們輪流用手機放大觀察,試圖破解古人在沒有精密儀器的情況下如何控制紋飾對稱
度。當得知這些琉璃珠曾通過絲綢之路遠銷西域時,大家紛紛感慨:原來早在千年前,中國工藝就已實現“文化輸出”。現代創新展區的作品則打破了我們對傳統工藝的刻板印象。一件名為《沂蒙疊翠》的琉璃擺件,以層疊的翠綠色模擬沂蒙山區的起伏山勢,融入現代抽象手法,幾位學設計的同學立刻拿出速寫本勾勒造型,計劃將其元素融入畢業設計。
午后的互動環節里,我們與館內文物修復師進行了交流。看著工作臺上正在修復的清代瓷片,聽著“每一道裂痕都要匹配原始弧度”的修復準則,原本喧鬧的隊伍漸漸安靜下來。有同學提問如何讓年輕人關注傳統工藝,修復師笑著說:“你們現在的關注,就是最好的開始。”
離館前,我們在文創區看到了以館藏器物為原型設計的文具套裝,蛋殼陶紋樣的書簽、琉璃珠造型的U盤,這些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讓大家對“文化傳承”有了更具體的理解。返程途中,實踐團成員們整理著拍攝的300余張照片和萬字筆記,討論著后續要制作的科普視頻腳本——這場始于好奇的研學之旅,已然成為我們傳播傳統文化的新起點。此次瑯琊之行,我們不僅見證了陶瓷琉璃從實用器物到藝術瑰寶的演變,更在觸摸歷史溫度的過程中,讀懂了“工匠精神”的當代意義。正如一位同學在實踐日志中所寫:“當古老器物遇見年輕目光,沉睡的文明便有了蘇醒的力量。”
作者:李昊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