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感悟|外語青年有話說:赤子歸鄉燃星火,涇川創業起宏圖
(通訊員:姚璐)
這個夏天,我有幸跟隨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赴皖南鄉村開展調研。深刻感受到涇縣返鄉創業的蓬勃生機,這一路走來,我不僅見證了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更在田野鄉間收獲了成長的思考。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守金皮紙廠)
涇縣皮紙廠和咖啡館的走訪給了我一種震撼。在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手工造紙作坊里,六十多歲的師傅向我們展示如何用榔樹皮制作一張宣紙。他布滿老繭的雙手在水中翻飛,仿佛在演奏一曲無聲的樂章。但更令我動容的是那些返鄉的年輕人,他們將傳統皮紙與現代設計結合,在遵循古法的同時也在結合新的生產技術,從而產出滿足不同需求的皮紙,經過這種技術產出的皮質質地精良,被廣泛用于書畫和產品包裝等領域。

(圖為團隊成員在守金皮紙廠調研)
"宇宙是個糧倉"咖啡館則展現了鄉村的另一種可能性。這座由廢棄糧倉改造而成的空間里,咖啡機的聲音與窗外的蟬鳴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創辦人"咖啡館的墻上掛著本地農民的藝術作品,菜單用的是周邊農戶的食材,這里成了連接城鄉的文化節點。看著這些青年在這里辦公、聊天,我忽然明白,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創造一種"可選擇的鄉愁"——不是被迫留守,而是主動回歸。

(圖為團隊成員在“宇宙是個糧倉”咖啡館調研)
在與這些返鄉創業者的交流中,我發現他們身上有著某種共同特質:他們不僅對家鄉懷有深厚情感,愿意扎根故土,而且善于挖掘本土資源,懂得結合地方特色打造獨特優勢,同時兼具對鄉村傳統的認知,又具備現代思維,能夠靈活運用新方法激活本土潛力。他們這些特質值得我們每個大學生去學習。這次調研給我的最大啟示是:鄉村不需要成為城市的模仿者,它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當我們在討論鄉村振興時,或許應該少談些"振興"的宏大敘事,多關注"鄉村"本身,那些沉淀在建筑里的智慧,蘊含在手藝中的哲學和流淌在村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返鄉創業者們最可貴的地方,正是他們懂得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而不是簡單地用外來模板覆蓋鄉土本色。
此次深入宣城市涇縣實踐調研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我們的任務就此完結。在這次“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中,我不僅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收獲了一份寶貴的人生經歷。通過與村民們的交流與互動,我學會了傾聽和理解他人的觀點和需求,提高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我學會了堅持和勇敢,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我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鄉村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歸鄉的路,也是通往未來的路。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這條路上的探索者和建設者。
(文/姚璐圖/團隊實踐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