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響應團中央“青年服務國家”的號召,皖南醫學院護理學院南丁格爾志愿服務隊姜探先鋒分隊于2025年7月27日奔赴安徽省臨泉縣高塘鎮,先后走訪姐妹姜行與臨泉縣中姜農業有限公司開展產業調研。通過參與農事勞作、訪談產業工人、對話企業負責人等形式,既觸摸到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脈搏,也探索著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以實際行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走進姐妹姜行,傾聽基層勞動者心聲
在臨泉縣高塘鎮姐妹姜行,志愿者們走進工人們日常工作地點,與姜行工人面對面交流,真實記錄他們的工作狀態與生活境遇。隊員們從分揀、搬運到裝車,全程參與生姜加工流程,親身體驗工人們日復一日的勞作。“一斤姜一毛錢,一天彎腰搬運十余小時”,60歲的李阿姨邊分揀生姜邊向隊員講述。通過訪談,團隊了解到,這里的工作者多為留守中老年人,他們清晨四點開工,有時工作時間長達16小時,月收入僅2000-3000元。高溫作業環境下,僅有的風扇優先供給客戶,工人們只能靠草帽毛巾抵御酷暑。當問及期待時,粗糙的手掌摩挲著姜塊,"能漲點工錢就好"的樸素回答,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產業興旺背后勞動者的艱辛付出。在隨后的勞動體驗中,隊員們嘗試搬運50斤重的姜筐,不到半小時便汗透衣背。"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親身經歷才懂他們的不易",隊員們揉著酸痛的腰說道。這場“沉浸式”調研,讓年輕學子們真正觸摸到鄉村振興中最真實的溫度與重量。


圖為隊員協助工人分揀生姜。姚媛媛攝
探訪中姜農業有限公司,探尋現代化生姜產業發展
在臨泉縣中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志愿者們深入生產一線,實地探訪生姜精深加工的現代化工藝流程。深入探訪生姜精深加工全流程。企業負責人帶領志愿者們實地參觀了烘干、冷藏、分揀三大核心車間,全面了解生姜從初級農產品到標準化商品的轉型升級之路。在烘干車間,負責人詳細介紹了階梯式溫控烘干工藝:"這項技術既能保留生姜活性成分,又能確保干燥均勻,大大延長了產品保質期。"冷藏車間內,4座大型冷庫在13-15℃恒溫環境下可儲存4000噸生姜,為姜農應對市場波動提供了有力保障。分揀車間里,工人們正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清洗、篩選,每塊生姜都要經過三道質量檢驗“通過自動化設備與傳統人工的有機結合,我們實現了產品標準化生產。”負責人手持去皮生姜向隊員們講解質量標準。參觀過程中,志愿者們深刻體會到科技創新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提升,認識到產業鏈延伸和價值提升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圖為隊員們參觀冷藏庫。王莉萍攝
對話企業領軍人,共話鄉村振興新路徑
在臨泉縣中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專題訪談中,董事長劉紅與志愿者們深入交流,分享了企業推動生姜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實踐。訪談圍繞產業鏈延伸、技術創新和人才需求等維度展開,為志愿者們呈現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圖景。劉紅介紹,中姜公司正在臨泉經開區重點打造冷鏈倉儲加工、姜茶姜酒深加工項目,并與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建設優質高產生姜育種基地。“我們正在構建從種植到加工、存儲、銷售,甚至期貨交易的全產業鏈體系,”劉紅說。這一發展規劃預計將直接帶動1000余人就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提升臨泉"姜經濟"的附加值。談及個人經歷,劉紅動情地表示:“在外打拼多年,我掌握了生姜全產業鏈技術,還參與了山東生姜期貨貿易標準的制定,F在回鄉創業,就是希望用專業所長回報家鄉。”他特別強調人才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呼吁更多有志青年返鄉創業就業,共同推動臨泉生姜產業高質量發展。隊員們由衷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要學習這種回報家鄉的情懷,更要思考如何將專業知識與鄉村振興需求相結合。”此次訪談不僅讓志愿者們了解到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更激發了大家服務鄉村、建設家鄉的熱情與思考。


圖為采訪臨泉縣中姜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紅。姚媛媛攝
踐行青春擔當,助力健康鄉村建設
此次實踐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需要多方合力,見證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發展歷程。隊員們親身體驗勞動過程,與產業工人深入交流,并同企業負責人探討產業發展前景。此次實踐讓青年學子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為今后服務"三農"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圖為與隊員們與臨泉縣中姜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紅合影。姚媛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