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藍海拾遺探非遺,青創僑陽賦新能
2025年7月8日至7月14日,廣西師范大學“藍海拾遺,青創僑陽”青春實踐隊在廣西北海市相繼開展調研北海非遺文化與非遺經濟現狀,走訪北海市工藝美術博覽園等地,訪談傳承人及居民,評估文旅帶動效應等活動。活動旨在通過拍攝《北海非遺文化之旅》宣傳片(抖音/B站推廣)、制作“非遺+疍家”微課堂來增強文化傳播,并通過形成調研報告、宣傳視頻、文旅策劃等成果來助力非遺“出圈”,推動文旅融合與居民增收。
“藍海拾遺,青創僑陽”團隊成員踏著濕潤的青石板路,來到海上絲路北海工藝美術博覽園。他們首先跟隨著貝雕工藝傳承人來到貝雕技藝展示區。一件件精美的貝雕作品沐浴在輕柔的陽光里,其靜謐感仿佛訴說著歲月未逝、繁華永存的韻味,更詮釋著貝雕匠人“擇一事做一生”的執著。
于“貝雕風采”展廳,令團隊成員嘆為觀止的是三件貝雕作品:《大廉山》、《黃山奇松》、《對蝦》及其背后精益求精、嘔心瀝血的動人故事。“《大廉山》創作耗時三年,用278片不同厚度的貝殼疊雕出‘山霧流動’的效果。大廉山即北海市及合浦縣的最高峰,因紀念東漢時期清廉太守費貽而得名。”這幅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作品在射燈下顯現出奇特的視覺現象——隨著觀察角度變化,山間云霧竟似在緩緩飄移。
移步至作品《對蝦》,團隊成員發出驚嘆。“創作大師曾觀察活蝦三個月,”傳承人講解道,“每根須子由0.1毫米的貝片削成,中間留著細如發絲的貝筋連接。"
在《黃山奇松》前,傳承人帶著嘆服的語氣說匠人當年創作時,鍥而不舍地將粗糲的硨磲被雕琢成嶙峋山石,將纖薄的珍珠母貝化作松針,整件作品來來回回包含1228個雕刻面,最薄的松針部位僅0.05毫米。"匠人常說'貝雕要有金石氣'。"他指著松干上特意保留的天然貝紋,"這些波浪紋正是百年硨磲的生長印記。”
團隊采訪傳承人貝雕的制作工藝時,傳承人遂帶領成員們到動態展示區,其展墻上展示著貝雕制作的十道核心工序,比較核心的四道:第一是選貝。“硨磲“適合雕山石(密度高,可多層透雕),“鸚鵡螺“宜作花卉(虹彩變化豐富),“夜光螺”專用于月光效果(含熒光物質)。第二是軟化處理,即秘方溶液溫度恒定40℃,浸泡時長精確至分鐘。第三是粗坯定型。定位刀用于確定作品軸線;輪廓刀用于勾勒基本形態;韻律刀用于預留光影變化空間。最后是精雕細琢。比如:松針雕刻每分鐘落刀92次,蝦須部位需在放大40倍條件下作業。
結束后傳承人對團隊成員的實踐計劃表示極大的支持并做出了指導。“藍海拾遺,青創僑陽”青春實踐隊團隊成員也根據僑港與疍家小鎮非遺博覽館的多次調研與采訪,創作出了《北海兩鎮非遺文化之旅》的宣傳片、兩部微課堂“非遺小課堂”“疍家歷史文化微課堂”來推廣文旅資源,助力北海非遺“出圈”,對推動文旅融合促進增收有極大意義。
保持專注,擺脫雜念。不與時間爭鋒,不與繁華爭輝,在自律中涵養清正,方能歷練出內心的從容。一雕一琢的修煉,終成萬物栩栩如生的盛宴。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