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二胡拉一生,兩根弦線訴千年。”為傳承二胡其獨特的中華民族情感記憶與審美基因,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工學院“一木一弦承非遺,一削一磨制胡韻”團隊于6月22日前往江蘇省鎮江丹陽趙氏二胡有限公司,在申明月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以“弦上非遺藏歲月,胡琴一曲續千秋”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南國趙氏琴,古韻天外來”,團隊成員們走進二胡工坊,觸摸非遺溫度。團隊成員們圍站在工作臺前,手中握著砂紙,小心翼翼地打磨著初具雛形的紅木琴桿(3)。順著木紋走,力道要勻,就像給木料‘按摩’,才能讓它后續發音更通透。攤開著蟒皮、琴軸、弓桿等配件,從選料時需存放三年以上的老紅木,到蒙皮時要精準測量的張力數值,再到定音時反復調試的音準刻度(4),每一個細節都藏著“百工百法”的古老智慧,正如趙軍老師說的:“手藝活的精細要求和靈活程度是機械無法實現的。機器能復制形,但刻不進魂,二胡的魂是匠人的手給的。”此外,團隊成員們通過觸摸蟒皮,制胚等方式更加深入了解二胡的魅力。這場制作體驗,讓團隊成員們跳出“樂器”的表層認知:二胡不僅是兩根弦、一把弓的組合,更是材質、工藝、聲學與文化的共生體。它的音色里有木料的年輪,它的技法中含著手藝的溫度,它的旋律里藏著民族的情感。親手觸碰過它的“誕生”,才真正讀懂:所謂非遺傳承,正是讓每一道工序里的智慧、每一次打磨中的堅守,都能隨著弦音,代代相傳。

然后,團隊成員們通過趙軍老師對二胡文化的解說,深入了解二胡歷史,四百多年的時光里,趙氏家族是三代傳承人始終堅守著對二胡的熱愛,他們用匠心傳承,創新推動發展,趙軍老師說:“時至今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趙氏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制琴技藝傳承好發揚好,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技藝在我的手上斷了根,這是我這么多年為之不斷努力的心愿。”最后,團隊成員們拿起工坊制作的二胡嘗試演奏,從最基礎的持弓姿勢到簡單的音階練習,指尖在琴弦上反復起落,弓毛與弦的摩擦聲從生澀到漸趨流暢,這不僅是技藝的精進,更是與二胡非遺靈魂對話的過程。這兩根弦,一頭連著街頭巷尾的民間智慧,一頭系著代代相傳的文化血脈。“弦可斷,音不斷;人可老,藝不老。”這場與二胡非遺的近距離對話,不僅讓參與者收獲了技藝知識,更觸摸到了傳統手藝中蘊含的匠心與文脈。練習的過程,不過是用自己的手與心,讓這份流淌了百年的弦音,在當下多一次清晰的回響。這或許就是二胡非遺最動人的地方:它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在每一個學習者的指尖,不斷生長的生命。

為更好的傳承二胡文化,團隊成員們還通過發放手冊宣傳,利用網絡平臺宣傳等方式向群眾宣傳二胡非遺文化,大家紛紛表示要積極參加二胡非遺文化宣傳工作,為傳承二胡文化做貢獻。
傳承非遺,常遇“守”與“變”的叩問。見過匠人用三十年時間復刻一把明清舊琴,只為還原那縷“松透如空谷”的音色;也見過年輕人用二胡演繹流行樂,讓弦音里長出當代的節奏。漸漸懂得,所謂傳承,不是把技藝封進玻璃柜,而是讓老手藝能回應新的心跳——就像琴桿上的木紋,既帶著歲月的痕跡,也向著陽光生長。
此次傳承非遺活動,團隊成員們都覺得是在與百年前的匠人對話。他們的指溫還留在按音的弧度里,他們的呼吸藏在揉弦的頻率中。后來人接過的不只是一把琴,更是讓民族的情感有處安放的責任。二胡的兩根弦,一根是“從哪里來”的根脈,一根是“往哪里去”的遠方,而傳承者,就是那個握緊弓子,讓古今弦音共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