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科技支農的號召,深化農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星火接力,力筑鄉興”科技支農實踐團,滿懷熱忱地踏上了鄉野躬耕之旅。我們奔赴賈莊村、中薯農業、清喜生態農業等地,圍繞作物品種調研、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等核心任務,展開了一系列豐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踏入賈莊村的花生田,腳下的泥土與枝葉間的露珠,讓課本里的“品種選育”不再是抽象概念。蹲在田壟間對比不同花生的株高、結果量,聽老師講解如何讓品種特性與當地氣候土壤“對話”,才懂一顆好花生背后藏著多少因地制宜的智慧。識別葉斑病時的專注,記錄蚜蟲蹤跡時的細致,讓我們明白農業實踐從來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用科學視角解讀每片葉子的“語言”,這種從理論到田間的跨越,是課堂永遠給不了的成長。
我們跟著老師追溯病因、制定防治方案。當生物防治的天敵與精準用藥的方案落地,看著農戶緊鎖的眉頭舒展,突然讀懂“學以致用”四個字的分量。我們不再是旁觀者——測算畝產、規劃輪作、試驗土壤改良劑,這些舉動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農業發展需要技術支撐,更需要年輕人用專業知識搭建起科學與土地的橋梁。

踏進中薯農業的大棚,甘薯苗的綠意撲面而來,把“探薯明技術”的初心照進了現實?粗煌贩N的苗株在精心調控的環境里舒展枝葉,才發現每一株苗的茁壯成長都藏著精準的水肥管理密碼。這些觸手可及的培育場景,讓課本里的理論長出了根須,也讓我們對現代農業的“精細化”有了最生動的認知。
去深入探索,更像一場甘薯種植的“進階課”。從品種栽培的區域適配性,到大棚管理的實操技巧,技術人員的講解讓我們明白,甘薯種植從來不是單一環節的努力,而是品種、密度、施肥等多要素的科學協同。溫室脫毒育苗技術展現的科技力量,讓我們看到科技如何為傳統作物注入新活力。我們不再是技術的旁觀者,而是真切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里藏著的農業智慧。

踏入清喜生態農業的田間地頭,輪作的智慧在泥土與作物間悄然綻放。當目光掠過油菜與甘薯交替生長的地塊,土壤肥力的提升、病蟲害的減少不再是課本上的理論描述,而是根系舒展的鮮活證明。輪作是大地的呼吸節奏,是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密碼——這份從觀察中得來的認知,讓“理論聯系實際”有了沉甸甸的質感,也讓我們看見農業現代化背后,科技與自然共生的力量。
葉片采集與實驗室分析,是一場從田野到實驗室的深度探索。將植物光合作用的抽象機制轉化為可觸摸的實驗數據。在反復調試設備、整理分析結果的過程中,不僅是實驗技能的提升,更讓我們懂得:科研并非遙不可及的云端,而是扎根大地的探索,每一份精準的數據背后,都藏著破解作物生長奧秘的鑰匙。

通過這次的社會實踐,更增強了我們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新時代的農科學子,我們深感責任在肩、使命光榮。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們將繼續深化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升綜合素質,用實際行動踐行“星火接力,力筑鄉興”的承諾,為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