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西安郵電大學“青禾助鄰”社會實踐隊利用暑期走進學校周邊多個社區,圍繞“科學實驗課”“科技作品展”“少兒編程課”三大主題,為社區里的孩子們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科技體驗活動。從動手操作的趣味實驗到腦洞大開的作品展示,再到邏輯縝密的編程啟蒙,西郵學子們用專業所長點燃了孩子們的科學熱情,讓社區變成了生動的“科技課堂”。
科學實驗課:在動手操作中解鎖科學原理
“大家看,這杯水明明是透明的,為什么滴入碘伏就變成棕色了?再加入維生素C片,又會變回透明!”在櫻花路社區的活動室內,大學生志愿者手持實驗器材,用生動的提問吸引了二十多個孩子的注意力。這堂以“奇妙的化學反應”為主題的科學實驗課上,孩子們分組圍坐,在隊員們的指導下親手操作:用紫甘藍的溶液探索酸堿指示劑,用“無字天書”探索氧化還原化學反應,用親手制作的“水精靈”探索離子反應原理。
“原來科學不是課本里的公式,是能親手摸到的奇妙!”8歲的小宇舉著自己組裝的“壓水機”模型,興奮地向隊員展示。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實踐隊設計了難度梯度化的實驗內容:低年級側重觀察與體驗,比如用氣球摩擦產生靜電吸附紙屑;高年級則加入原理講解,比如通過“浮沉子”實驗理解氣壓與浮力的關系。每一個實驗隊員們通過“演示+指導操作+知識拓展”三步教學模式,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直觀易懂。
科技作品展示課:用創意作品打開想象空間
“這是我們自己在實驗室組裝的電子小寵物,通過程序的設計小狗可以聽得懂大家的話哦”“小白,小白,打招呼!”在翰林路社區的活動室,實踐隊員們設計的“電子寵物狗”前圍滿了好奇的孩子們。展示臺上“語音小桌寵”“無人機”“平衡車”“旋轉倒立擺”,一件件大學生們自己做的科技作品,正在與社區的小朋友們進行一場沉浸式的互動體驗。
“這個小車為什么不會撞到墻呀?”面對孩子們的提問,隊員王同學蹲下身,指著車身上的超聲波傳感器解釋:“它就像小車的‘眼睛’,能探測前方的障礙物,然后‘告訴’車輪轉彎。”展示課上,隊員們不僅講解作品的設計原理,更鼓勵孩子們大膽提出改進想法。
少兒編程課:用代碼邏輯搭建思維框架
“小朋友們,我們今天要進行一個保衛蘋果的小游戲?”在鳳林社區的兒童活動室里,編程課以“指令游戲”拉開序幕。實踐隊員們沒有直接講解復雜的代碼,而是先用“機器人指令卡”讓孩子們模擬編程邏輯:用“前進”“轉彎”“停頓”的卡片組合,指揮隊友完成簡單動作。當孩子們熟悉了“指令序列”的概念后,再引入圖形化編程工具Scratch,通過拖拽積木塊讓屏幕上的卡通角色移動、變色、發出聲音。
“老師,我想讓小熊繞著月亮轉!”9歲的琪琪舉手提問。隊員們立刻引導她拆解任務:先設置小熊的初始位置,再添加“移動”和“旋轉”指令,最后設置循環次數。一個小時的課程里,孩子們從“讓角色走直線”到“設計簡單動畫”,逐步掌握了“分解問題—設計步驟—測試優化”的編程思維。“編程不只是敲代碼,更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路。”帶隊老師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啟蒙課,讓孩子們感受到邏輯思維的樂趣。
此次暑期社區科技課堂活動持續兩周,覆蓋長安區靖寧路社區,北小張村委會,鳳林社區,春風社區等8個社區,累計開展科普活動30余場,服務近500名青少年。實踐隊員們不僅帶來了知識與歡樂,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看到孩子們追著問‘下節課什么時候來’,就覺得所有的準備都值得。”實踐隊隊長徐同學說。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西安郵電大學學子以基層社區為陣地,將專業特色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既鍛煉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社區科學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我校也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推動“校社聯動”,讓更多科普資源走進社區,讓科學的火花在更多孩子心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