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臨沂孔廟歷史文化旅游發展現狀,探索文化旅游創新路徑,2025年7月27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沂”心筑夢實踐團赴臨沂孔廟開展實地調研。實踐團通過參觀走訪、聆聽講解、交流探討等形式,聚焦孔廟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為推動文化旅游創新性發展積累實踐經驗。

圖一 “沂”心筑夢實踐團于孔廟門前合影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實踐團成員將目光投向孔廟內的古樹。成員們仔細觀察古樹的形態特征,認真記錄每一株古樹的傳說故事,并不時駐足交流。當談及銀杏樹“公孫樹”的別稱時,實踐團成員圍繞其“公公種樹,孫子得果”的文化寓意展開討論,認為這一別稱既體現了銀杏樹生長緩慢、壽命綿長的生態特性,更暗含著“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傳承智慧。結合專業知識,成員們進一步分析了雌雄銀杏樹的生態差異,從科學角度挖掘古樹承載的歷史記憶與生態價值,深刻認識到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的緊密關聯。

圖二 “沂”心筑夢實踐團于孔廟內觀察古樹
隨后,實踐團成員迎來了莊重的祭祀禮儀學習環節。在工作人員的耐心指導下,成員們反復練習禮儀規范:雙手交疊的位置、躬身彎腰的角度、行禮時的神情姿態,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精準。“禮儀不僅是形式,更是對先師的敬畏與追思。”列隊整齊后,隨著肅穆的氛圍漸起,實踐團成員以標準的傳統禮儀躬身行禮,三鞠躬時身姿挺拔而恭敬,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對至圣先師的崇敬。這一過程讓成員們深切體會到,傳統禮儀既是文化的載體,更是精神的傳承,每一個規范的動作背后,都是對“尊師重道”“立德樹人”理念的踐行。

圖三 “沂”心筑夢實踐團于孔廟學習祭祀禮儀
在陳列孔子及其弟子事跡的展廳內,實踐團成員跟隨講解員的腳步,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發展脈絡。從孔子周游列國的執著堅守,到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再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成員們專注聆聽,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面對“孔子為何堅持周游列國傳播思想”“賢弟子們的品格對當代青年有何啟示”等疑問,成員們主動與講解員交流探討,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對儒家思想“仁”“禮”“智”等核心內涵的理解,更從先賢故事中汲取到堅守理想、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

圖四 “沂”心筑夢實踐團于孔廟參觀孔子及其弟子事跡展廳
座談環節中,實踐團圍繞“文化傳承與創新”展開熱烈討論。結合調研所見所感,成員們提出,可借助VR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游客“穿越”至古代孔廟,親歷祭孔大典、與虛擬弟子對話,讓傳統文化從“靜態觀賞”變為“動態參與”;針對青少年群體,可聯合學校開發AR研學課程,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走進”孔廟,參與虛擬講學、禮儀互動,讓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這些建議既立足孔廟的文化內核,又融入現代科技元素,體現了成員們對“守正創新”的思考。

圖五 “沂”心筑夢實踐團于孔廟參與座談討論
此次臨沂孔廟調研之行,實踐團成員不僅從古樹、禮儀、事跡中觸摸到儒家文化的深厚根脈,更在思考與探討中明晰了文化傳承的責任。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傳承文化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要以創新思維為傳統文化注入活力。未來,實踐團將帶著調研成果繼續探索,讓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中發展、在創新中傳承,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李昊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