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鄉村教育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為助力鄉村學生全面成長,提升資助育人實效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湖南工程學院“資助+心理”教育關愛服務團于湘鄉市山棗中學開展了為期6天的暑期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政策宣講、團體輔導、科普課堂、勵志教育、趣味英語、紅色教育等多樣化形式,結合問卷調查、實地觀察、師生反饋等方式,圍繞資助政策普及、學生心理狀態改善、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展開實踐調研。研究發現,“資助+心理”融合服務模式在緩解學生經濟壓力、增強學習動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成效顯著,但鄉村學校在資源整合、長效機制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湘鄉市山棗中學為典型調查目的地,分析“資助+心理”服務對鄉村學生成長的具體影響,總結實踐經驗并提出針對性對策,為推動鄉村教育振興中資助與心理服務的深度融合提供參考,也為其他地區鄉村學校的相關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
鄉村教育振興、“資助+心理”服務、鄉村學生成長、政策宣講
【前言】
鄉村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石,而鄉村學生的全面成長不僅需要經濟上的保障,更離不開心理健康層面的支持。在教育公平與素質教育深化推進的背景下,如何通過“資助+心理”協同服務模式,破解鄉村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經濟壓力、心理困惑、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助力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課題。
當前,我國鄉村地區雖已建立較為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但部分地區仍存在資助政策普及不充分、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匱乏、兩者融合度低等問題,制約了鄉村學生的全面發展。湘鄉市山棗中學作為鄉村學校的典型代表,其學生群體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經濟負擔、心理適應、學習動力等問題具有一定普遍性。
在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夯實鄉村教育振興的人才培育基礎,才能提升全國農村教育整體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筑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鄉村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正文】一、實踐背景
湘鄉市深入貫徹鄉村教育振興戰略,聚焦鄉村學校教育質量提升與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完善資助政策、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舉措,為鄉村學生成長搭建支持平臺。山棗中學作為當地鄉村教育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在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學模式等方面持續發力,但受地域條件、資源配置等因素限制,仍面臨資助政策知曉度不足、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覆蓋不全面等問題。
二、實踐主題
教育關愛
三、實踐地點
湘鄉市山棗中學
湘鄉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山棗中學地處該市鄉村區域,服務周邊多個村落學生。學校在硬件設施、師資配置等方面雖有改善,但針對學生的個性化資助服務與系統性心理支持仍有提升空間。
四、實踐過程
(1)群眾反響
實踐團抵達山棗中學后,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詢問等形式,了解學生及家長對資助政策的知曉度、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程度,收集對實踐活動的初步反饋,為后續活動設計提供依據。
(2)實地考察
實踐團下鄉走訪每家每戶,通過入戶詢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及家長對子女心理狀況的認知,掌握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以及家庭層面在“資助+心理”服務中的需求與困境。
(3)分析相關結果
結合調研數據與實地考察情況,梳理出山棗中學在“資助+心理”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資助政策宣傳形式單一,學生及家長對政策細節了解不深入
二、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零散活動為主,沒形成固定模式
三、資助與心理服務缺乏聯動,未能形成協同效應
四、學生在學習動力、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惑與經濟壓力關聯度較高
(4)開展具體實踐活動
1.資助政策宣講
志愿者通過通俗講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學生及家長解讀國家助學貸款、助學金、勵志獎學金等政策,發放宣傳手冊,明確申請條件與流程,消除“不敢申請、不會申請”的顧慮。
2.主題團體輔導
針對不同狀況設計“自信心培養”“團隊協作”“情緒管理”等活動:通過“情緒漂流瓶”繪畫釋放壓力、“花開花落”游戲增強協作意識,“生命成長樹”引導學生表達內心感受,提升人際交往與心理調適能力。參與學生表示:“和同學一起做游戲時,感覺自己更敢說話了。”
3.勵志與紅色教育
志愿者分享很多克服貧困、努力求學的例子,結合紅色故事講解“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激勵學生將資助轉化為學習動力。學生在觀后感中寫道:“哥哥姐姐的故事讓我明白,困難不可怕,努力就能有出路。”
4.學科輔助與心理融合
開設趣味英語、科學實驗課堂(如電動賽車 DIY、手搖發電體驗),在傳授知識時關注學生狀態,對畏難學生及時鼓勵,幫助建立“我能行”的積極心態。
5.實踐基地揭牌
湖南工程學院與山棗中學聯合舉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明確校地雙方在資源共享、活動常態化等方面的合作方向,為“資助+心理”服務的長期開展奠定基礎。
五、實際調查過程
(1)問卷調查過程
圍繞學生心理狀態、資助政策認知、活動需求等維度設計專項問卷,調查對象涵蓋不同年齡段的村民、學生及教師,其中18歲以下占28%,18-60歲占60%,60歲以上占12%;從學歷層次看,初中及以下占52%,高中占30%,大專及以上占18%。問卷設置了“是否因家庭經濟狀況感到自卑”“對資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希望參與哪些類型的課外活動”“是否有傾訴心事的需求”等具體問題,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量化相關情況。回收有效問卷的有效率達較高水平,統計分析顯示,在資助政策認知方面,僅30%的受訪者能準確說出3項及以上資助政策,反映出政策普及仍存在短板;在活動需求上,75%的學生希望增加科技、藝術類活動,體現出鄉村學生對綜合素質培養的迫切需求;而心理需求層面,60%的留守兒童表示“希望有人傾聽心事”,凸顯了鄉村留守兒童在情感支持與心理疏導方面的強烈訴求;同時,部分學生因家庭經濟狀況產生的自卑心理、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也在問卷反饋中有所體現。這些數據為后續“資助+心理”服務的精準開展提供了明確方向和靶向依據。
(2)實地考察
過程組織調研團隊深入山棗中學課堂、宿舍、操場等場景進行持續觀察,重點記錄學生在課堂互動、小組合作、課余活動中的行為表現與情緒狀態,如是否存在退縮回避、過度沉默、易沖動等情況。同時,與部分家長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學生在家庭溝通、學業壓力、同伴關系等方面的典型心理問題,例如“部分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陪伴,出現安全感不足、不愿與人交流的現象”“經濟困難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常因擔心被區別對待而刻意疏遠他人”等。此外,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生開展一對一訪談,以“你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哪里”“遇到煩心事時會向誰傾訴”等開放性問題,深入挖掘其內心真實想法與心理需求,補充問卷調查中難以體現的細節信息。
六、問題建議解決對策
1.構建“資助 + 心理”協同機制
建立校地聯動服務體系,將資助與心理服務納入學校常規工作,制定年度計劃,明確班主任、心理教師、高校志愿者的分工,確保兩項工作無縫銜接。
2.創新服務形式與內容
采用短視頻、漫畫等通俗形式宣傳資助政策;開發“資助政策+心理疏導”主題課程,融入班會與課堂;利用實踐基地定期開展高校志愿者下鄉服務,形成“學期有課程、假期有活動”的模式。
3.加強師資培訓與資源引入
為山棗中學教師提供資助政策解讀與心理輔導技能培訓;依托高校資源,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定期到校指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與動態資助數據庫,實現精準服務。
4.強化學生內生動力培育
通過“勵志故事分享會”“紅色教育基地研學”等活動,引導學生將經濟資助轉化為成長動力;組織“鄉村振興小使者”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責任感,樹立“學成反哺”的信念。
【總結】
“資助+心理”服務作為鄉村教育振興的創新模式,在山棗中學的實踐中展現出顯著價值:既為經濟困難學生掃清求學障礙,也為其心理健康筑起“防護墻”。盡管當前存在資源整合與長效機制等問題,但通過校地合作、形式創新與精準服務,可逐步完善該模式。未來,需進一步擴大實踐范圍,因地制宜優化服務內容,讓“資助+心理”服務成為助力鄉村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支撐,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參考文獻】
[1]王小樂,車曉濤,李淵,等.愛的“三次方”——關愛鄉村兒童教育成長助力鄉村教育振興[C]//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農村電氣化專業委員會,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培訓專業委員會,中國能源研究會城鄉電力(農電)分會,中國能源研究會科技成果轉化與專利評價工作委員會.全國能源電力優秀黨建典型案例(2024).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洛陽供電公司;,2025:572-573.DOI:10.26914/c.cnkihy.2025.021753.
[2]曹亮.鄉村振興下以心理服務培育留守兒童心理品質的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5,36(06):107-109+123.
[3]黃思思.鄉村振興背景下企業助力鄉村小學發展的管理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4.DOI:10.27036/d.cnki.ggxsu.2024.000578.
[4]杜舉.鄉村振興視域下教育幫扶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J].教學與管理,2021,(21):27-29.
[5]韓麗,王曉慧.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鄉村教育現狀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7):314-315.

圖為志愿者們和孩子們合影。陳喆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