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育苗潤童心 逐卜支教暖鄉情——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鄉村文化振興·育苗行服務團三下鄉支教活動紀實
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鄉村教育發展,2025年7月13日-17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鄉村文化振興·育苗行服務團赴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逐卜鄉逐卜中心小學成功開展以“心靈護航,童心向陽”為主題的三下鄉支教活動。團隊依托文化傳承、知識科普、創意實踐三大類課程,為鄉村學生搭建知行合一的學習平臺,為鄉村教育注入青春動能。
精心籌備,錨定需求蓄勢發
7 月 13 日上午,實踐團抵達逐卜中心小學,團隊成員在老師的帶領下與校方成功對接。校長和老師們在與實踐團交流中提到,學校留守兒童占比較大,許多學生由祖輩照料,缺乏父母的關愛,課外陪伴與拓展資源也相對匱乏。這一情況讓志愿者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此次支教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有效路徑,更是給予學生們情感關懷的有力渠道。
在校長和老師們的熱情幫助下,實踐團成員們迅速熟悉校園環境及周邊情況,高效完成宿舍、教室和食堂的整理工作。安置完畢后,團隊分組進行材料準備與場地布置,并于當晚召開活動預備會,完善教學計劃,梳理教學流程,模擬教學場景,明確注意事項,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彩課堂,三維賦能啟童心
7月14日-17日,支教活動全面展開。實踐團以“文化扎根、知識護身、創意筑夢”為目標,設計了貼合鄉村學生成長的一 系列課程。
文化傳承類課程讓鄉村兒童找到家鄉歸屬感。“花山巖畫”課程帶領學生們探索家鄉文化遺產的奧秘,了解其文化歷史與保護意義,并通過扭扭棒手工創作重現駱越文明。從古老的祭祀場景到生活化的動植物與人物形象,學生們用作品表達了對家鄉文化的獨特理解。“漆扇制作”作為融合漆藝與扇文化的非遺技藝體驗,讓非遺文化觸手可及,學生們在調漆、上色的專注過程中,流露出對傳統技藝之美的向往,悄然種下一顆文化傳承的種子。
知識科普類課程為學生筑牢安全防線。結合廣西地理特點設計的“毒蛇科普”課,通過模型辨認、情景模擬,讓學生們掌握“遇蛇不慌張、退避記特征”的自救要點;“口腔科普”則通過放映動畫視頻和講解牙齒模型的形式向學生們傳遞了口腔保健知識,助力健康成長。
創意實踐類課程為學生們提供表達想法的途徑。“種子作畫”與“植物拓印”活動中,學生們自主選擇材料進行創作,作品涵蓋動物、植物、場景等多種題材,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們將美好愿望融入手工作品中,并主動講述作品構思,分享創作靈感,展現出的童真與藝術潛力令人欣喜。
心靈交匯,雙向成長綻芳華
短短數日的相處,志愿者們與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學生們從最初的羞澀到后來的主動交流、積極表達,其成長變化令志愿者們倍感欣慰。志愿者們不僅向學生們傳遞了知識與歡樂,還在服務中深化了對責任與使命的理解。
活動結束后,實踐團認真進行了總結反思,為后續支教積累經驗。逐卜小學校方對活動成效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并期待未來有更多合作機會,共同為鄉村教育振興貢獻力量。
此次“育苗行”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播撒,更是一次心靈的碰撞與青春的實踐。志愿者用專業的知識與真誠的態度,為鄉村孩子的成長增添了一抹亮色;而孩子們純粹的笑容與成長,也為實踐團成員留下了寶貴的記憶,讓他們深刻理解了“鄉村教育振興,要先溫暖心靈”的意義。這種青春與童心的交融,將永遠在逐卜鄉的土地上熠熠生輝,溫暖著每一個追求知識與夢想的靈魂,讓青春之花在鄉村教育的沃土上綻放得更加燦爛。

圖1:實踐團與校方初次接洽

圖2:學生們借助扭扭棒重現駱越文明

圖3:志愿者與學生共同制作非遺漆扇

圖4:口腔科普員講解口腔健康知識

圖5:學生競答常見毒蛇知識

圖6:志愿者指導學生進行植物拓印

圖7:學生分享種子畫創作靈感

圖8:志愿者與學生、老師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