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三下鄉:青春賦能點亮竹鄉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安徽農業大學“竹基新材・智賦鄉芯”實踐團隊于7月15日奔赴素有“中國十大竹鄉”美譽的安徽省廣德市,正式啟動以“以竹代塑”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此次活動聚焦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雙重目標,通過實地調研、技術交流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將高校的環保理念與創新技術輸送至鄉村基層,為當地竹產業轉型升級注入青春動能。
廣德市地處皖東南,坐擁得天獨厚的竹資源優勢,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竹材生產與加工基地。據當地林業部門最新數據顯示,該市已成功引入和保存優良竹種390余種,各類立竹活竹總量突破200萬株,竹林覆蓋面積達88萬畝,年竹產業總產值穩居140億元高位,竹產業已成為支撐當地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柱產業之一。實踐團隊抵達后,首站便前往廣德市竹編協會,沉浸式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德竹編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竹編生產車間內,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師傅正帶領工匠們進行竹編原料處理,只見他手持特制刀具,將粗壯的毛竹、水竹依次經過破竹、去節、分層等20余道工序,原本堅硬的竹竿被精細加工成薄如蟬翼的竹條,最小的竹絲直徑僅0.3毫米,每一根竹條都要經過高溫蒸煮、自然晾曬等處理,才能保證不變形、不蟲蛀。”王師傅一邊演示“十字編”“人字編”等傳統技法,一邊向隊員們講解竹編工藝的核心要點。實踐隊員們也紛紛拿起竹條,在工匠的指導下嘗試基礎編織,看似簡單的挑壓動作實則蘊含著“經緯交錯”的力學智慧,不少隊員在反復練習中深刻體會到“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

圖為廣德市竹編協會竹編工藝品展示 朱明杰攝
在協會展示廳,琳瑯滿目的竹編產品令隊員們驚嘆不已。協會會長向團隊介紹了一款暢銷的竹編禮盒:“這款產品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在制作過程中,采用傳統挑一壓一、絞絲編等編織技法,完整保留竹材天然紋理與質樸質感,同時在色彩搭配與造型設計上大膽創新,運用當下流行的低飽和度色系與簡約幾何造型又加入了時尚色彩,深受市場歡迎。據悉,協會已開發竹制包裝盒、果籃等120余種產品,帶動周邊100余戶村民就業,實現了“非遺傳承+產業富民”的雙贏。隊員們與協會負責人深入交流,結合專業所學,為產品設計、電商推廣等提出了創新建議。

圖為竹編協會會長向同學們講解竹編工藝品的構造 朱明杰攝
交流環節中,實踐隊員們結合農林經濟管理、產品設計等本科專業知識,圍繞竹編產品創新提出多項建議:“可以嘗試開發竹編包裝,適配不同規格的農產品;建議開通直播電商賬號,通過‘非遺技藝展示+產品銷售’的模式拓展市場。”協會負責人對這些建議高度認可,表示將盡快組織專題研討,推動可行性方案落地。
此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還走訪了當地竹產業龍頭企業,調研“以竹代塑”技術的應用前景。廣德市近年來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積極探索竹制環保產品替代塑料制品的路徑。隊員們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收集了村民對“以竹代塑”產品的需求,并計劃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可行性方案,為地方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這次活動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也意識到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團隊隊長表示。未來,安徽農業大學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推動更多大學生走進基層,將專業知識與鄉村需求結合,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

安徽農業大學學生與協會會長合影 老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