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學子深入永彬竹木工藝品廠調研紀實
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踐行“以竹代塑”的環保理念。7月15日,安徽農業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竹基新材·智賦鄉芯”實踐團赴宣城市廣德縣四合鄉永彬竹木工藝品廠開展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實地調研、產業訪談等形式,探索傳統竹編技藝的創新發展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深入一線:觸摸竹編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7月15日下午,實踐團抵達四合鄉永彬竹木工藝品廠,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大家。在廣德縣竹編協會會長陳永彬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竹編生產車間和產品展廳。陳會長詳細介紹竹編禮品盒的環保優勢:“竹制品可完全降解,以竹代塑不僅能減少白色污染,還能帶動主產業鏈升級。”更重要的是,這也符合當地以竹代塑的政策、發展理念。通過陳會長的講解,也很容易讓大家關注環境保護的問題。當前,國家已著力治理白色污染,但部分地區仍存在重視不足的問題。在解決白色污染問題、實踐“以竹代塑”政策上,廣德為大家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不僅推動了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應。

圖為陳會長為同學介紹竹編禮盒 朱明杰攝
資源賦能:探訪“中國竹鄉”的生態優勢
實踐團深入當地竹林基地調研,廣德縣豐富的竹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團隊成員結合專業所學,對竹材密度、纖維特性等進行了采樣分析,并記錄數據用于后續研究。陳會長表示:“以竹代塑”政策為產業帶來新機遇,但如何提升竹材利用率、開發高附加值產品仍是關鍵。對此,團隊提出“竹材改性技術應用”“電商平臺推廣”等建議,獲得企業高度認可。正是因為這里的竹資源十分豐富,這也為“以竹代塑”的推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因此,廣德也被評為了“中國十大竹鄉”之一。當地深諳“因地制宜”的發展智慧,將這份自然饋贈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能。

圖為廣德四合鄉的竹林 張智勇攝
破解難題:聚焦小微企業的現實挑戰
在座談交流中,企業反映了“用地政策限制擴大生產”“中高齡勞動力就業難”等發展痛點。陳會長提及,國家對土地資源管控比較嚴格,小微企業如果想擴大規模,在拿地方面是沒有政策的。盡管這類企業對國家稅收的貢獻相對有限,卻能帶動周邊數千人就業。在農村地區,中老年群體因文化水平等因素,就業渠道較窄,而永彬竹木工藝品廠吸納了大量五六十歲的村民就業,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應。
關于產業后續的發展,拓展進出口貿易成為重要方向。調研發現,竹編產品在馬來西亞、意大利等國際市場潛力巨大。團隊協助企業整理外貿需求清單,并計劃返校后聯系外國語學院合作翻譯產品手冊。帶隊隊長表示:“此次實踐不僅是課堂的延伸,更讓同學們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明確了自身的責任與使命”。
結語:
此次三下鄉活動雖已落下帷幕,但這段深入基層的經歷,已成為每位參與者心中珍貴的記憶。在田間地頭的實踐中,我們讀懂了鄉村的脈搏;在與鄉親們的交流中,隊員們讀懂了鄉村發展的脈搏;在與鄉親們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基層的溫暖。
這段旅程不僅是知識與實踐的碰撞,更是青春與責任的對話。未來,團隊成員將帶著在鄉村收獲的感動與思考,把這份對基層的牽掛化為前行的動力,在求學與成長的道路上繼續踐行初心,用實際行動詮釋青年擔當,讓青春之花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持續綻放。

圖為陳會長與實踐隊成員合照 吳周含攝
撰寫:張智勇
圖片:朱明杰 張智勇 吳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