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大學:尋香六合解碼茉莉花里的鄉村振興
暑氣裹挾著茉莉的清香漫過田埂,飄進人們的心里。7月14日,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尋鄉記"鄉村特色產業調研團,帶著團隊設計的鄉村特色產業鏈調查問卷,前往南京市六合區茉莉花文化史料館進行調研。從史料館的泛黃卷宗到田間地頭的翠綠藤蔓,6名學子試圖撥開時光,探尋一朵小花如何從鄉野間的曲調里生長,最終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支點。
一、一曲茉莉:從戰火中走來的文化符號
六合區茉莉花文化史料館的玻璃展柜里,一張1942年的手稿復印件靜靜躺著。"這是《茉莉花》最初的模樣。"館內講解員說。彼時,新四軍文藝工作者何仿在六合竹鎮一帶采風,聽到當地民間藝人哼唱的《鮮花調》——那是戰火紛飛中,鄉親們用樸實旋律傳遞的對和平的向往。
抗戰時期的六合,既是敵后抗日根據地,也是民間藝術的沃土。《鮮花調》在軍民聯歡中傳唱,曲調里藏著鄉親們掩護戰士的機智、支援前線的熱忱。何仿將這份帶著硝煙與溫情的旋律整理改編,保留了"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的質樸,又融入了江南水鄉的柔婉。1957年,《茉莉花》隨中國藝術團在莫斯科演出,清亮的旋律驚艷世界;后來它成為尼克松訪華時的演奏曲目,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如今更是被編入多國音樂教材,成了世界認識中國的"聽覺名片"。

圖為茉莉花文化史料館內《茉莉花》相關材料。田寶涵 供圖
從田間地頭的即興哼唱,到舞臺上的專業演繹,再到成為國家文化交流的使者,這朵"六合茉莉"早已超越了音樂本身,成了承載著抗戰精神與民族自信的文化符號。

圖為團隊成員學習《茉莉花》小型紀錄片。孫慧瑾 供圖
二、以花為媒:農文旅融合的實景畫卷
作為《茉莉花》的發源地,六合區圍繞這一文化IP開展了豐富的文旅活動。自2002年起,中國南京《茉莉花》音樂文化節持續舉辦,已成為集品茗、經貿、非遺展示于一體的年度盛會,游客可參與茉莉花茶品鑒、農民畫創作等活動。2025年5月的金牛湖茉莉花音樂節,現場設"六合非遺"展位,聯動金牛湖景區、野生動物王國推出門票優惠。新建的茉莉館和雨花館以聲光電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成打卡新地標。金牛湖街道茉莉時光民宿以茉莉元素裝飾,融入文化體驗;中華茉莉谷開發茉莉精油皂、露酒等產品,實現從觀賞到消費的延伸。

圖為團隊成員與講解人員進行交流。李子瀟 供圖
三、花香滿園:種植產業的務實根基
六合區的茉莉花種植產業以科技賦能形成規模化格局。平山森林公園的茉莉花園通過花期調控技術實現鮮花分批上市,年供應盆栽超8萬盆。金牛湖街道野茉莉示范園占地90余畝,引種12個品種近3.5萬株木本茉莉,改良技術使花期延至8個月,形成四季景觀。
產業發展依托合作社與企業聯動,茉莉花村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整合農戶資源,提供統一服務;南京茉莉芬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開發鮮花餅、純露等產品,帶動農戶增收。科研團隊通過品種改良與技術創新,提升茉莉種植抗逆性與精油提取效率,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
圖為團隊成員與農戶進行交流。李子瀟 供圖
六合區茉莉花從田間到車間的全產業鏈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無論是清晨采摘花苞的農戶,還是實驗室里分析成分的科研人員,都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茉莉花香里的致富故事。

圖為團隊成員了解茉莉花種植產業。孫慧瑾 供圖
這次實踐調研,我們走過史料館、村鎮,與管理員、農戶交流,明白鄉村振興活力在土地與產業共生;這份鄉野收獲,讓我們愿以青春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