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2025年7月27日,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傳統文化傳播社會實踐服務團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成都市新津區望江社區,開啟與繩編非遺的深度對話。團隊以訪談交流、技藝實踐為翼,探尋繩編非遺傳承脈絡,為非遺保護注入青春活力,書寫青年助力傳統文化傳承的生動篇章。
當日上午,實踐團隊踏入望江社區活動中心,便被濃厚的非遺氛圍包圍。陳列架上,造型精巧的繩編作品錯落擺放,或為寓意平安的中國結,或為惟妙惟肖的動植物造型,每一件都彰顯著匠人的巧思。一旁,“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非遺體驗基地”“四川省傳統技藝工坊”等榮譽牌匾整齊排列,無聲訴說著繩編技藝傳承的深厚根基,也讓團隊成員對這場非遺探尋之旅,滿是期待與敬畏。深耕繩編技藝數十載的楊文藝老師,身著傳統服飾,眉眼間透著對繩編的熱愛與執著。訪談伊始,楊老師向團隊成員緩緩回溯與繩編結緣的歷程。從最初被繩編的奇妙技法吸引,到幾十年如一日深耕鉆研,他感慨道:“繩線在指尖穿梭的瞬間,連接的是生活煙火氣與傳統手工藝的靈魂,這份從歲月里沉淀出的溫度,讓我對繩編愛得深沉,一干就是大半生。” 質樸話語,滿是對繩編技藝的熾熱深情,也讓團隊成員真切觸摸到非遺傳承背后的堅守。
▲圖為非遺繩編傳承人楊文藝老師回溯繩編結緣的歷程
繩編技藝,作為流淌在歲月長河里的傳統智慧,以繩為媒,借編、結、繞、纏等細膩技法,將先民的生活哲思與審美意趣,凝萃于五彩繩線之間。從古時維系生活的實用繩結,到如今承載美好祈愿的裝飾佳作,繩編跨越時空,用獨特的藝術語言,訴說著民俗文化的溫度與魅力。談及繩編的文化價值,楊老師目光堅定。他強調,繩編絕非簡單的手工技藝,更是承載民族記憶與先輩智慧的文化載體。小小的繩結,藏著大大的乾坤——平安結寄寓順遂安康,如意結象征吉祥圓滿,每一款造型,都是民俗文化的具象化表達,是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交流中,團隊成員圍繞繩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態演變、傳承過程中遭遇的困境與突破等問題踴躍發問,楊老師結合親身經歷,一一耐心解答。從他的講述里,團隊成員清晰梳理出繩編非遺的文化脈絡,也深刻意識到,傳承這份技藝,就是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圖為非遺繩編傳承人楊文藝老師講解不同的繩編技藝
楊老師現場演示平結、十字結、吉祥結等基礎技法。只見五彩繩線在他手中靈動翻轉、纏繞,似被賦予生命,不多時,一個個精致規整的繩結便悄然成型。團隊成員圍站四周,目光緊鎖老師雙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并不時拋出“繩結松緊如何把控”“色彩搭配有何講究” 等問題,楊老師則放慢動作、細致拆解步驟,用通俗易懂的講解,讓繩編技藝的奧秘層層鋪展。
▲圖為非遺繩編傳承人楊文藝老師展示吉祥結繩編技藝
實操環節,成員們紛紛上手嘗試。起初,繩線在指尖不聽使喚,纏繞、打結等狀況頻發,可沒人輕言放棄。楊老師穿梭在成員間,俯身指導、親手示范,幫大家理順繩線、糾正手法。在老師的耐心幫扶下,成員們漸入佳境,從磕磕絆絆編織簡單繩結,到能較為熟練地完成基礎造型,指尖摩挲間,真切觸摸到繩編技藝的獨特魅力,也深深體會到非遺傳承背后,匠人們付出的艱辛與執著。活動現場,成員們專注的神情、楊老師耐心的身影,與五彩繩線交織出的畫面,被相機定格,成為非遺傳承路上珍貴的青春注腳。
▲圖為成員們學習吉祥結繩編技藝
此次非遺拜訪實踐,于團隊成員而言,是一場沉浸式的文化洗禮。從參觀榮譽陳列、聆聽傳承故事,到親身實踐繩編技法,每一步都在拉近與繩編非遺的距離。成員們不僅深入了解繩編技藝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更在實操中,領悟到非遺傳承“慢工出細活”的堅守與溫度。作為新時代青年,“候鳥計劃”團隊深知肩負的文化傳承使命。后續,團隊將以校園宣講為窗,把繩編非遺故事帶進課堂;借線上推廣為翼,用短視頻、推文等形式,讓更多人看見繩編之美。他們期待以青春之力,讓繩編非遺“飛”入更多人視野,吸引大眾了解、喜愛這門技藝,助力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延續脈絡、煥發新彩,讓古老繩編技藝,持續傳遞生活的美好與文化的厚重。
▲圖為實踐團攜作品與楊文藝老師合影
這場與繩編非遺的邂逅,使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團隊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相信在青年群體的接力下,繩編技藝這一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瑰寶,將掙脫歲月的束縛,在新時代的春風里振翅翱翔。當更多人讀懂繩編里的文化密碼,傳統文化傳承的星火,也將匯聚成炬,照亮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前行之路,讓非遺之美,永遠鮮活、熾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