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下鄉潤童心 植物課堂助成長——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帶來植物科普課
7 月 28消息(通訊員 李果洋 報道 張躍凡 李曉斌 攝影)為響應“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推動優質科普資源下沉鄉村,7月27日,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在湖北省宜昌市當陽市廟前鎮桐樹埡村鄭琦鄉村少年宮開展了一節主題為“我們身邊的植物”科普課。此次活動聚焦兒童科學課外知識普及,旨在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孩子們認識自然、熱愛自然,激發科學探索興趣。
課堂伊始,團隊成員李果洋拋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綠蘿為什么能爬墻嗎?為什么有些植物不能養在臥室?” 孩子們紛紛舉手,踴躍回答。通過互動問答、實物展示和趣味實驗,引導孩子們觀察植物的生長特點。從綠蘿的攀援習性到多肉植物的儲水特性,從安全植物的選擇到有毒植物的識別,科普內容貼近生活,讓孩子們在輕松氛圍中掌握科學知識。
為加深理解,團隊設計了“植物小管家”實踐環節,團隊成員李果洋指導孩子們動手練習澆水。他用生活化的語言解釋:“給植物澆水要‘見干見濕’。盆土表面發白變干了再澆水,澆水就要澆透。施肥則要‘薄肥勤施’,像小朋友吃飯要少食多餐一樣。”他還分享了判斷植物狀態的竅門:葉子發黃可能是水澆多了,葉子卷曲可能是缺水。一位五年級學生興奮地分享他的收獲:“原來植物也像小朋友一樣需要細心照顧,我以后要每天觀察它們的變化!”。
此次科普課是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深入貫徹“三下鄉”要求的具體體現,正契合了“三下鄉”中“文化下鄉”的深層內涵——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讓他們意識到“除了眼前的田野,還有更廣闊的科學世界值得探索”。孩子們不僅收獲了關于植物生長習性、養護技巧的鮮活知識,更通過親身體驗,激發了“每天觀察變化”的探究熱情和對自然生命的關愛之情。
課程結束后,記者有幸采訪到當陽市“關心下一代”志愿者協會常務副會長及秘書長劉春林同志。劉春林副會長對此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堂植物科普課,正是響應‘三下鄉’號召、服務鄉村兒童的務實舉措。它不僅拓寬了鄉村兒童的知識視野,更為基層科學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讓科學的種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完)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