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對青年一代的使命召喚,響應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戰略部署與時代號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西北五省39市調研戲曲生存現狀及創新發展研究暑期社會實踐團于2025年7月18日赴漢中市南鄭區參觀協稅鎮社火文化站及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

圖為協稅社火會長講解社火文化。李星慧攝
踏入“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協稅鎮,協稅社火會長周會長為我們揭開了非遺社火的瑰麗畫卷:懸臺社火險峻奇絕、高蹺社火矯健靈動、血社火激烈鏗鏘……興于唐,廣于宋,盛于明清的千年社火,在眼前鋪陳開獨一無二的文化氣象。當實踐團踏入協稅鎮,仿佛走進了一個社火的世界。

圖為團隊成員于協稅社火傳承中心合影留念。李星慧攝
移步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大門處與秦嶺四寶聯動的角色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專業演員引領我們回溯漢調桄桄的悠長來路與跌宕發展。“桄桄”之名,源自演出時梆子擊節的清脆聲響。演員們傾情演繹,每一聲唱腔、每一個身段,都如鐘聲叩擊心弦,喚醒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聆聽優秀青年演員古老師的訪談,更切身感受到這門古老藝術薪火相傳的艱辛與堅守。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青年演員古老師。李星慧攝
實踐團踏入漢調桄桄文化展覽館,仿佛推開一扇通往秦風蜀韻的大門。泛黃的戲文手稿、斑駁的油彩臉譜、歷經滄桑的戲袍,無聲訴說著這門古老藝術的厚重。老師先示范了基本動作,強調握槍姿勢和手腕發力的技巧。團隊成員接過花槍時,發現槍桿比預想的更沉,紅纓隨動作晃動,需要控制力度才能保持平衡。

圖為實踐團成員體驗漢調桄桄文化。李星慧攝
當日,實踐團于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舉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大學生就業實習實踐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掛牌儀式。實踐團代表莊嚴承諾,將以基地為依托,常態化開展桄桄劇目研學、口述史采集及新媒體傳播等系列實踐活動,將學術研究與活態傳承緊密結合,助力古老藝術在青春力量中煥發新生。這方銅牌,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一座橋梁,讓深山的“桄桄”強音,借由年輕學子的雙手與智慧,響徹更廣闊的天地,讓非遺傳承的薪火,在此刻燃得更旺。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基地負責人合影留念。李星慧攝
本次實踐通過“多維認知建構”模式,使團隊成員對漢調桄桄與協稅社火的文化肌理形成深度把握,為西北戲曲調研夯筑專業根基。實踐團將藉此深化行動契機,系統開展西北五省39市縣的戲曲生態普查,在傳統藝術基因解碼與現代化表達創新的辯證統一中,探索非遺活態傳承的可持續發展范式,以青年學術實踐賡續中華文脈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