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推動紅色文化傳播,7月27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青春向黨”實踐團成員胡雅琪前往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開展紅色文化學習與傳承系列活動。
回望歷史,觸摸紅色歲月 中共華中工委自1947年11月成立,至1949年4月完成歷史使命,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于華中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紀念館內,實踐團成員胡雅琪認真聆聽講解,仔細觀看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每一段影像資料。從泛黃的手稿、磨損的武器,到記錄著革命事跡的文獻,無一不在訴說著那段艱苦卓絕卻又充滿希望的歲月。她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畏犧牲、頑強拼搏的崇高精神。
一件打滿補丁的舊棉衣,引起了實踐團成員胡雅琪的注意。這件棉衣是當時華中工委一位工作人員的,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它抵御了嚴寒,陪伴著主人走過了無數艱難的歲月。透過這件棉衣,仿佛能看到先輩們在冰天雪地里為革命奔波的身影,感受到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在紀念館的多媒體展示區,柔和的光線與電子屏的光影交織,營造出沉靜而莊重的氛圍。駐足于環形展墻前,隨著影像資料的緩緩播放,華中工委領導下的革命歲月逐漸清晰起來——畫面中,翻身農民手捧土地證時眼中閃爍的淚光,與干部們在田間地頭丈量土地、宣講政策的忙碌身影交相輝映,生動再現了土地改革中“耕者有其田”的歷史性變革;前線陣地的炮火聲里,支前群眾推著獨輪車、挑著扁擔,在泥濘的道路上向著戰場方向匯聚,車上的糧食、彈藥與他們堅毅的面龐,構成了軍民同心的壯闊圖景;后方的工廠里機器轟鳴,農民們在開墾的荒地上辛勤勞作,紡車轉動的絲線與田野里的稻浪,共同編織出發展生產、支援戰爭的堅實根基。
這些影像沒有刻意的渲染,卻以真實的力量直抵人心。實踐團成員胡雅琪靜靜注視著屏幕,當看到華中工委的同志們在油燈下研究部署工作,在群眾家中促膝長談,在槍林彈雨中堅守陣地的畫面時,她的目光逐漸變得凝重而深沉。那些黑白影像里的每一個細節——被歲月磨白的文件、磨破底的布鞋、群眾送來的一碗熱粥,都讓她更深刻地理解到:華中工委不僅是戰爭時期的指揮核心,更是連接黨與人民的紐帶。正是在它的領導下,華中地區的軍民擰成一股繩,以土地改革凝聚民心,以支援前線保障勝利,以發展生產穩固后方,為解放戰爭的推進和新中國的建立筑牢了區域根基。這種從實際出發、扎根群眾的工作方法,以及在艱難環境中迸發出的堅韌力量,讓她對“卓越貢獻”有了具體而真切的認知——那不是抽象的評價,而是由無數普通人的奮斗與犧牲共同書寫的歷史答卷。

圖為實踐團成員認真聆聽講解 胡雅琪通訊員攝
感悟當下,記錄紅色精神
參觀過程中,胡雅琪始終保持著專注的神情,手中的筆記本從未停下記錄的動作。她認真地記錄著講解員所說的每一個細節,從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到華中工委的歷史貢獻,從珍貴文物的背后故事到紅色精神的深刻內涵。每一筆每一劃,都飽含著她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對紅色文化的尊重。
胡雅琪的筆記本上,字跡工整而清晰,她不僅記錄了講解的內容,還寫下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當看到革命先輩們在艱苦環境中依然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時,她在筆記本上寫道:“革命先輩們用熱血和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忠誠和擔當,我們要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奮楫前行。”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展廳內認真記筆記 胡雅琪通訊員攝

圖為紀念廣館中的雕塑 胡雅琪通訊員攝
展望未來,踐行初心使命
走出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實踐團成員胡雅琪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故事,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實踐團成員胡雅琪將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將先輩們的精神轉化為前進的動力,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為推動紅色文化傳播、促進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實踐團成員胡雅琪將繼續奔跑在傳承紅色文化的路上,以熱情飽滿的姿態迎接新挑戰,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紀念館前留影 胡雅琪通訊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