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腳步丈量非遺熱土:魯大學子與丁塢“跑玩意兒”的生命共舞
一輛滿載青春的大巴駛入德州樂陵市丁塢鎮,一頂流光溢彩的中式花轎猝不及防闖入視野——朱紅的底色灼灼如火,鎏金的雕飾在夏日驕陽下跳躍生輝,瞬間點燃了來自魯大學子們的好奇心。“快看!那座紅轎子!”車廂里響起驚喜的低呼。7月25日,在數學公式與統計模型之外,魯東大學數學與統計科學學院“星火·追尋”紅色筑夢實踐團與“小數點”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們,循著這頂承載著百年歡騰的花轎,踏上了一段叩問非遺靈魂的熾熱旅程。他們此行的目標,是開展文化傳承調研,深入探尋非遺的傳承脈絡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花轎引路:當鼓點敲醒數學人的心弦
這頂華麗的花轎,正是丁塢鎮“跑玩意兒”的靈魂道具之一。這門植根魯西北沃土的傳統秧歌戲,以其奔放的舞步、詼諧的劇情和象征喜慶姻緣的獨特道具,融合了舞蹈、雜劇、戲曲等多種元素,展現著當地人民的智慧與生活情趣,成為歲時節慶中不可或缺的狂歡。
當鏗鏘的鑼鼓驟然撕裂夏日的寧靜,“跑玩意兒”傳承團隊的表演瞬間將現場點燃。平日與微積分、概率論為伴的數學學子們,此刻被這原始的生命力徹底征服。傳承人劉芳大姨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飽含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執著,仿佛無形的磁石。成員們幾乎是不由自主地接過遞來的彩扇,笨拙卻無比熱切地匯入了那片歡騰的海洋。
“咚咚鏘!咚咚鏘!”鼓點敲在耳膜,更敲在心上。成員們學著村民的樣子,扭腰、擺臂、踏步,嘗試跟上那充滿韻律的秧歌步。汗水浸濕了T恤,生疏的舞步引來善意的笑聲,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純粹的快樂。“那一刻,感覺所有的公式都消失了,”成員欒佳藝事后回憶,“只剩下鼓聲、笑聲,還有血脈賁張的參與感。非遺原來不是‘遺產’,它是活的、熱的,能讓人瞬間忘我!”表演落幕,一張大合影定格了這份熾熱的交融——傳承人、村民、實踐成員,還有被吸引過來、好奇模仿的小女孩,不同年齡的笑臉在鏡頭里匯成對本土文化最生動的禮贊。
白發匠心與童真回響:傳承的冰與火之歌
熱鬧褪去,實踐團圍坐在傳承人身邊,聆聽歲月深處的回響。年近六旬的劉芳大姨,臉上刻著風霜,眼中卻燃著不滅的光。“從青絲飛揚扭到鬢染霜雪,就圖個心頭喜歡!”她摩挲著手中的彩扇,三十年堅守的苦樂盡在其中。然而,這份熾熱的“喜歡”背后,是冰冷的現實:年輕人如候鳥般離鄉,繁復的技藝需要漫長時光打磨,新鮮血液的匱乏讓這門古老藝術在時代洪流中步履蹣跚。
座談間,一個溫馨的插曲點亮了略顯沉重的氛圍。方才在路邊模仿扭秧歌的小女孩,被奶奶領著怯生生地靠近。傳承人笑著招手,小女孩竟也大膽地學起了基本的“十字步”,稚嫩的動作雖不成章法,卻透著天然的韻律感。這純真的模仿,像一粒火種,瞬間點燃了在場所有人的希望。“你看,種子還在!”劉芳大姨的眼眶有些濕潤,“娃娃喜歡,就有盼頭。”這“一老一少”的畫面,無聲訴說著傳承的脆弱與堅韌。
成員們也忍不住起身,在傳承人手把手的指導下,認真學起了“十字步”和“花子步”。數學的邏輯思維此刻遇到了身體協調的“挑戰”,步伐磕絆,姿態生澀,但那份專注與敬畏,贏得了傳承人贊許的點頭。“這步子看似簡單,里面藏著平衡和節奏的學問,”統計專業的蘇盈月若有所思,“和我們處理數據找規律,有點異曲同工。”
“數”說未來:理性之光點亮傳承之路
這場與“跑玩意兒”的深度交融,對這群數學與統計專業的學子而言,遠不止一次民俗體驗。它是一次深刻的文化震撼,更是一堂關于“根脈守護”的思辨課。
丁塢“跑玩意兒”的困境,是無數非遺項目共同的縮影。如何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實踐團成員們開始用專業的“數學腦”審視問題,碰撞出火花:“或許我們可以用動作捕捉和數據分析,把舞步鼓點‘數字化’存下來!”成員李欣儀急切地說。“對,”成員魯俊豪補充道,“還要用新媒體數據找到潛在觀眾,讓‘跑玩意兒’火出圈!”“創新也得跟上,”成員王珂玥接話,“加點新元素試試,用數據反饋找最佳平衡點。”“希望通過我們的考察學習把這次調研的收獲帶回學校,融入我們的學習和研究中。”成員王建豪說。
當數學的嚴謹邏輯與非遺的奔放感性在丁塢的街頭相遇,碰撞出的不僅是歡聲笑語,更是青年一代對文化根脈的熾熱情感與理性擔當。樂陵市丁塢鎮新時代文明實踐非遺傳承志愿服務隊隊長、百年秧歌“跑玩意兒”傳承人陳煥濱表示:“我們一直努力讓這項技藝活起來,傳下去。今天看到這些年輕人來這里學習,也是特別開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和參與進來,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烈日當空,告別了花轎與鼓聲,成員們帶著沉甸甸的思考返程。非遺傳承之路,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這群手握公式的年輕人,愿以今日心頭的熾熱與腦中的理性,化為守護文脈的點點星火,在數字時代的風中,努力照亮“跑玩意兒”們通往未來的路。(魯東大學數學與統計科學學院 通訊員:李秀穎 王建豪 馬亞杰)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