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載著千年歷史底蘊與地域文化基因。然而在現代文化浪潮沖擊下,不少戲曲劇種面臨傳承困境,其中便包含“華陰老腔”這一傳統戲曲文化。為深入挖掘戲曲文化存續現狀,探索活化傳承路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戲韻新聲”暑期社會實踐團以“戲曲文化生態調查與創新活化”為指引,開展有關“華陰老腔”的華陰走訪問卷調研,走進街頭巷尾、戲迷群體,聆聽關于戲曲傳承的心聲。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公園訪談戲曲愛好者。侯學斌攝
7月18日調研團隊穿梭于華陰的熱鬧街區與靜謐小巷,向不同年齡、職業的市民發放問卷。在村落的房子里,白發蒼蒼的大爺回憶起年輕時擠在戲臺前聽戲的熱鬧場景,感慨“那時戲曲是生活里的樂子,現在年輕人知道的少咯”;而在飛馳的出租車里,出租車司機師傅雖對戲曲接觸不多,但也好奇詢問“有沒有創新的戲曲形式,像結合短視頻那種”。這些來自普通大眾的聲音,折射出戲曲在當代社會認知度與需求的差異,也讓我們意識到,戲曲傳承需搭建起連接不同代際的橋梁。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公園訪談戲曲愛好者。侯學斌攝
走進“一河兩岸”廣場,通過與各個年齡段的人們的問卷調查,一位資深戲友激動表示“得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學校多開展戲曲社團、講座”;也有老年戲迷關注戲曲的市場化發展,提議“可以打造“華陰老腔”主題文旅項目,讓游客邊玩邊感受戲曲魅力”。這些不同年齡段的熱愛華陰老腔的人們的獨到見解,為傳承路徑拓寬了思路——從校園普及到文旅融合,都是戲曲“破圈”的可能方向。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公園訪談戲曲愛好者。侯學斌攝
此次問卷走訪,讓實踐團清晰看到戲曲文化傳承的現狀:既有老一輩的情懷堅守,也有年輕群體的認知空白;既有傳統傳承方式的根基,也有創新發展的呼聲。調研不是終點,而是行動的起點。未來,團隊將梳理調研數據,把大眾的建議轉化為實際舉措,無論是推動戲曲進課堂、打造線上戲曲推廣平臺,還是助力戲曲與文旅、文創融合,都希望能為戲曲文化注入新活力,讓“華陰老腔”這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持續綻放光彩,續寫傳承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