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兒童深入了解中華文明,培養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感,青青實踐服務團近日在實踐服務中開展歷史系列課,通過歷史課堂與詩詞體驗,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觸摸歷史脈絡,感悟詩詞之美。
追溯文明源流,筑牢文化根基
課堂以“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為脈絡,從夏商周時期講起,串聯春秋戰國的動蕩與秦朝的大一統,幫助孩子們構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系統認知。課堂上,老師以孩子們熟悉的朝代歌切入,結合本地流傳的大禹治水傳說,讓孩子們通過繪制禹堤等遺跡,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講述商朝歷史時,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與神秘的甲骨文引發陣陣驚嘆,孩子們在紙上臨摹甲骨文,感受漢字起源的魅力;講解周朝分封制時,老師用田字格類比的方式化繁為簡,讓抽象制度變得通俗易懂;談及秦朝,老師通過“穿越回秦朝會做什么”的互動提問,引導孩子們總結秦統一度量衡、頒布《秦律》、修建長城等歷史功績,在繪制長城的過程中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
從甲骨文到小篆的文字演變,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制度變革,孩子們在歷史細節中領悟“變與不變”的智慧,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培養了以史為鑒的思維方式。
品味唐宋風華,讓詩詞活起來
唐詩宋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是本次活動的另一重要主題。老師選取《靜夜思》《水調歌頭·中秋》等經典名篇,深入解析詩中意象,引導孩子們將詩詞意境轉化為繪畫作品。在素面團扇上,“床前明月光”化作皎潔圓月,“小荷才露尖尖角”變成夏日荷塘景致,“恐瓊樓玉宇”是錯落的金色宮殿,“飛流直下三千尺”則以水墨線條展現磅礴氣勢。低年級孩子用畫筆勾勒畫面,高年級孩子則配上歪扭卻認真的詩句,讓冰冷的文字變成生動的畫面。
此次活動通過“歷史+藝術”的形式,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文化的種子。青青實踐服務團表示,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中華文明“包容天下、協和萬邦”的胸襟,成長為有根有魂、能擔時代大任的新時代青年。
青青實踐服務團
202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