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悅黃靜張燁楊)7月,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繪美同行”社會實踐隊兵分三路深入宜昌社區與鄉村,開展了一場融合環境美化、非遺傳承、教育家精神宣講與科技啟蒙的立體化社會實踐。三支分隊各展所長,以藝術之筆描繪文明畫卷,以科技之光點亮童心夢想,在服務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廣闊天地間,書寫了新時代青年學子的擔當篇章。
墻繪美家園,文明潤無聲
在宜昌市西陵區黃河路社區,斑駁墻垣前,實踐隊員變身“城市美容師”。烈日之下,調色盤與滾筒共舞,丙烯顏料將陳舊污跡覆蓋。隊員們緊扣社區文化基因,打造系列主題墻繪:蔥郁山林與現代樓宇相融的“生態宜昌”畫卷,讓灰暗墻體蛻變成傳播文明的“開放式美術館”,引得居民駐足笑嘆:“如今回家,就像漫步風景里!”

街頭石墩旁,隊員們身著紅馬甲專注創作,以筆為媒,讓文明悄然浸潤城市角落,用青春色彩點亮社區顏值,繪就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圖景。
非遺薪火傳·巧手承匠心
在丫口社區與金斗山社區托管班,非遺美育傳承組為孩子們開啟了觸摸鄉土記憶的技藝之門。
在“版畫繪家鄉”課堂,孩子們以竹簽為刀,吹塑板為“版”。在隊員指導下,稚嫩的刻刀游走于板面,三峽大壩、宜昌長江大橋、天然塔等宜昌的記憶意象漸次浮現。墨輥滾過,宣紙輕拓,一張張黑白分明、線條質樸的“家鄉印象”躍然紙上。

竹編課堂上,細韌的竹篾在指尖翻飛起舞。隊員們傳授著“壓一挑一”的編織口訣,孩子們全神貫注,經緯交錯間,一艘艘承載著峽江兒女智慧與鄉愁的“小竹船”逐漸成型。觸摸著親手編織的小船,孩子們仿佛觸摸到宜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老生存智慧。

漆扇制作現場則是一場流動的色彩盛宴。孩子們屏息凝神,將彩漆滴入特制水盆。漆液入水,如云霞舒卷、星河漫流。潔白的扇面輕巧入水、提轉,瞬息萬變的瑰麗紋路被瞬間定格。孩子們興奮地高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漆彩星空”與“水中彩虹”,驚嘆于大漆這一自然材料的魔力與祖先“如膠似漆”的非凡智慧。
科技播火種·綠繪長江魂
遠安縣河口鄉,科技啟蒙與環保教育分隊為山區孩子帶來科學與藝術交融體驗。隊員準備木質太陽能小車與小飛機模型材料包。課堂上,孩子們在實踐隊員指導下化身“小小工程師”,組裝零件、連接電路。太陽能小車跑動、小飛機螺旋槳轉動時,孩子們驚嘆“太陽真能變成動力”。

科技啟蒙不止于組裝,隊員引導孩子圍繞“長江大保護”創意繪畫,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心中母親河未來圖景,如江豚嬉戲、生態廊道、新能源船舶等。科技模型啟迪智慧,綠色繪畫涵養情懷,在孩子心中種下守護長江、建設美麗中國的種子。
教育家精神,肖像映初心
“畫說教育家精神”進課堂活動,為非遺美育注入思想內涵。實踐隊員發揮美術專業優勢,出征前繪制蔡元培、陶行知、張桂梅等中外著名教育家經典肖像并帶進丫口和金斗山社區課堂。課堂上,志愿者圍繞畫像,講述教育家奉獻精神、教育情懷、實踐理念和創新勇氣。像“陶行知爺爺說‘生活即教育’,張桂梅老師點亮大山女孩夢想”這樣的生動講述,讓畫像中教育家目光變得溫暖且充滿力量。孩子們仰臉專注凝視畫像,仿佛與偉大靈魂跨時空對話。

“這是一次美育、德育、智育、勞育的深度融合。”三峽大學藝術學院“繪美同行”實踐隊的青年學子們,正以丹青妙筆繪就社區新貌,以非遺薪火點亮文化自信,以科技之光啟迪未來夢想,更以教育家精神燭照育人初心。他們在荊楚大地上書寫的青春答卷,已然成為這個夏天最動人的風景。民族文脈的傳承者、綠水青山的守護者、科學星火的播撒者——這支青春隊伍,正在實踐的熔爐中鍛造成長,奮力奔向時代所需、人民所盼的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