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付譯可)7月28日,武昌理工學院“啟元計劃”星火志愿服務隊分布在通城縣沙堆鎮灣船咀村的五名隊員,在通城縣優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田調研活動。隊員們走進稻蝦共養基地,用腳步感受鄉村的發展脈動,用行動踐行青年的責任擔當。
灣船咀村的水稻憑借“蝦稻共育”生態種養模式在當地小有名氣,其產出的大米口感軟糯,深受消費者喜愛。在灣船咀村,星火志愿服務隊在村主任陳紅梅的帶領下,實地了解水稻產業的發展狀況。隨后,在與農戶盧大爺的溝通中,隊員們提出想親身體驗插秧,盧大爺欣然應允。
(拍攝者:付譯可)
褪去鞋襪,挽起褲腳,隊員們小心翼翼地踏入灼熱的水田。雙腳剛一觸地,便深陷泥濘之中,每一次挪動都需耗費極大力氣。盧大爺現場示范:“左手握持秧苗,右手分出三兩根,垂直插入泥土即可,注意保持間距均勻。”然而隊員們初上手時,秧苗不是插得過深,便是埋得太淺,行列更是歪歪扭扭,難以整齊。烈日如熾,灼灼日光炙烤得皮膚隱隱作痛,片刻之間,隊員們的額間便滲滿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滴入泥田,與田水相融。
(拍攝者:付譯可)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也十分關注水稻產業帶動村民增收的實際效果。據悉,這種生態種養模式帶動灣船咀村周邊脫貧戶23人,人均收入1.2萬元,發放土地流轉承租費用40余萬元。采用帶動一方群眾就業增收和“蝦稻共育”生態種養模式的先進做法,合作社以“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蝦雙贏、生態高效”為宗旨,以實現“稻香、蝦肥、人增收”為目標。現今,擁有比較完備的現代化農業機械,可滿足早中晚稻的種植收割、小龍蝦養殖和油菜種植,這些實地交流讓隊員們對“產業興則鄉村興”的發展理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拍攝者:付譯可)
調研結束后,隊長陳浹洛感觸頗豐,說道:“這次農田調研讓我收獲滿滿,既看到了鄉村在產業發展帶動下的新變化,也通過自身實踐真切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未來,“啟元計劃”將帶著這份調研的溫度與思考繼續前行,扎根鄉村沃土,架起城鄉聯結的橋梁,組織更多青年走進農田、參與農耕實踐,把“粒粒皆辛苦”的體悟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教育,讓珍惜糧食的意識融入日常,讓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在實踐中傳遞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