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的文明與輝煌。新疆非遺文化不僅是新疆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在綠樹濃蔭、花開半夏的季節里,西安財經大學商學院2025年暑期“三下鄉”石榴籽社會實踐隊走進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幸福村,尋找藏在鄉村深處的文化寶藏——鄉村葫蘆園。
鄉村葫蘆園位于“新疆葫蘆第一村”,是新疆葫蘆種植面積最大的田園綜合體之一。這里不僅可以開展親子體驗、采摘活動,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傳統文化寓意,還能親手體驗葫蘆烙畫技藝,感受葫蘆工藝品的制作全過程,是非遺文化的傳承地、親子研學的理想之所、鄉村旅游的新地標。
一、體驗非遺技藝,感受非遺之美
走進葫蘆園,仿佛步入了一個“福祿”滿堂的藝術殿堂。這里有二十余種葫蘆品種,數百件彩繪、烙燙、雕刻作品靜靜陳列,訴說著一段段匠心獨運的故事。石榴籽隊行走在鄉間小道,體會自然之美;通過動手實踐,體驗非遺魅力,感受著幸福村里的寶葫蘆。由于葫蘆皮的特殊質地,使得葫蘆烙畫的形式可以呈現出獨特的質感與立體感,石榴籽隊成員們用裝有電熱絲的筆狀工具,以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葫蘆作為載體,通過調節溫度和壓力,體會葫蘆烙畫“易學難精”的學問。除此之外,石榴籽隊成員們換上中華傳統服飾,根據中藥配方的不同功效,搭配并研磨中藥香料,體驗中藥香囊的制作,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醫文化的無限魅力。
二、“小葫蘆”變“大福祿”
呼圖壁縣葫蘆園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呼圖壁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鄉村葫蘆園負責人陶海斌那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與堅守。陶海斌的父親陶延山退休后,投身根雕與葫蘆雕刻藝術,創作出上千件精美作品,榮獲自治區級多項大獎,成為遠近聞名的“葫蘆爺爺”,也是當地葫蘆烙畫技藝的重要傳承人。
2014年,陶海斌毅然關閉自己經營了15年的裝修公司,選擇與父親并肩作戰,全身心投入到葫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事業中。為了提升技藝,他先后十余次前往山東、福建等地考察學習,廣泛吸收各地葫蘆工藝之長,使自己的葫蘆園在設計布局和藝術表現上都獨具匠心、別具一格。
陶海斌坦言:“我從外地師傅那里學到的不僅僅是根雕和葫蘆雕刻的技藝,更重要的是他們那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隨著父親年事漸高,傳承葫蘆制作工藝的責任自然落到了我們這一代肩上。對此,我早已做好心理準備,無論前路多么艱難,我都將堅持走下去。”
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陶海斌也不斷嘗試創新,將現代審美元素融入葫蘆烙畫創作之中,并積極探索如何延伸葫蘆產業鏈,致力于將小葫蘆做成大文章、大產業。
如今,這座扎根于新疆呼圖壁縣的葫蘆園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在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中獨樹一幟。近年來,陶海斌陸續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臺,積極運用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開展葫蘆采摘預約、科普教育、文創產品銷售等活動,多渠道傳播葫蘆文化,提升品牌影響力。他說:“我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刻進葫蘆里,也刻進了游客的記憶中。”在新時代背景下,幸福村正積極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創新發展,通過節日慶典等文化實踐活動,讓非遺真正走進百姓生活,實現“非遺走進生活,文化潤澤人心”的愿景。
三、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當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投身非遺保護與傳承。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文化的血脈。講好非遺故事,不能讓傳承只停留在書本和影像中,而要走進田野、親身體驗,在手工技藝中感受匠心精神,在鄉村生活中聆聽民族故事。
石榴籽隊也在此呼吁青年朋友們:非遺傳承不能止步于記憶,更應融入時代、走進生活。新時代青年要發揮自身優勢,利用新媒體平臺、文化創意產品等新形式,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參與非遺。同時,積極通過非遺傳承,促進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不斷增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非遺走進生活,讓文化凝聚力量,這是時代賦予青年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