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廣州新華學院 “藝路向汕” 三下鄉支教隊伍在南澳縣后宅鎮中心小學開展的為期 8天的支教活動。7月16日下午,該校五年級的科學課堂上,一場以 “海底熔巖燈” 為主題的趣味實驗課正在進行。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直觀感受科學原理,激發對自然科學的探索興趣。
課堂導入:從海底奇觀到實驗猜想
課堂伊始,主講QQ老師以海底奇觀為切入點,通過投影展示了珊瑚、魚群等海底景象,順勢引出當天的主題:“我們可以在瓶子里模擬海底火山的景象,制作‘海底熔巖燈’。”
(圖注:QQ老師播放教學視頻 沈逸圳 攝)
講臺桌上,透明塑料瓶、食用油、清水、泡騰片、色素等實驗材料整齊排列。QQ老師拿起這些材料向學生介紹,這些就是制作‘海底熔巖燈’的道具,并讓大家猜想一下,它們組合后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學生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
動手實踐:逐步完成實驗操作
實驗開始,QQ老師逐一講解并示范操作步驟。首先,要求學生往透明塑料瓶倒入至容積三分之二的食用油,學生們小心注入并觀察油的狀態。接著加水,學生們看到油與水未混合,形成油上水下的分層,這引發他們思考并小聲討論。等待分層時,QQ老師分發色素,學生用滴管選色滴入瓶中,色素穿過油層沉降到水層擴散,讓水變色。最后加入泡騰片,泡騰片產生大量氣泡,裹挾有色水珠向上運動再下沉,形成類似海底熔巖翻滾的動態效果,學生們專注觀察,一臉驚奇。
(圖注:小朋友的產成品展示 徐婉婷 攝)
科學原理:解析實驗現象背后的知識
實驗結束后,QQ 老師針對觀察到的現象講解科學原理。對于油和水的分層現象,她解釋這與密度有關,密度指單位體積內物質的質量,因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油浮在水上方。為助學生理解,她舉例,同樣體積的油和水,水質量更大,就像輕物浮在重物上。
(圖注:QQ老師給小朋友講解原理 羅啟盈 攝)
關于色素的運動軌跡,QQ 老師引入“溶解”概念,溶解是一種物質均勻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溶液的過程。因色素能溶于水卻不溶于油,所以會穿過油層進入水層并擴散,體現相似相溶原理。

(圖注: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將色素滴入瓶中 沈逸圳 攝)
對于泡騰片引發的“熔巖”效果,QQ 老師稱泡騰片與水接觸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泡。這些氣泡如“氫氣球”,帶著有色水珠向上運動;氣泡在水面破裂后,水珠失去浮力,像“降落傘”下沉,循環往復形成持續翻滾的動態效果。
活動意義:在實踐中培養科學素養
此次開展的 “海底熔巖燈” 實驗課,是其支教活動中科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豐富鄉村學生的暑期生活,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通過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不僅讓他們直觀地理解了密度、溶解、化學反應等科學知識,更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圖注:小朋友將水倒入瓶中 姚贊潤 攝)
課后,學生們紛紛表示,這樣的實驗課讓他們感受到了科學的趣味性。有的學生說,會把自己制作的 “海底熔巖燈” 帶回家,繼續觀察其中的變化;有的學生則表示,通過這次實驗,對科學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以后會更加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這樣的實踐課程彌補了傳統課堂在直觀體驗上的不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此次 “海底熔巖燈” 實驗課,以趣味實踐的形式將抽象的科學原理具象化,不僅讓南澳縣后宅鎮中心小學的五年級學生收獲了知識,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探索科學的種子,為他們未來接觸和學習更多科學知識奠定了基礎。
通訊員 全嘉欣 洪佳佳 鐘依婷 廖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