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啟動,城市沉悶的冷氣送走了一群心系鄉村的人,景色穿梭,七月的山風裹著自然的氣息熱情相迎,我們支教團把十二天的光陰種進了金寨。從7月10日大別山的初見,到7月22日難以割舍的離別,這段被蟬鳴與笑聲填滿的日子,讓我對支教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我們帶著精心設計的課程走進鄉村,最終也被這片土地的陽光與雨露洗滌了心靈。

在到達湯店村之前,準備特色課程時,我們安排得滿滿當當:各種特色課程,各種教案材料。可真正站在教室前才發現,這里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一步步的引導和俯下身的傾聽。設身處地,他們更需要平時課業的幫助和思想觀念的種植,于是我們及時修改課程,安排得更人性化,真正落地生根。

我負責的第一節課是“指尖非遺,千年剪影工坊”,帶領孩子們了解剪紙這項非遺技術,也自己動手合作剪出自己的福字與金魚作品。他們的剪法很稚嫩,但每一張臉上都顯露著認真,在無形中進行文化的傳承。"祖國旗幟在我心"課程里,我帶孩子們記住了國旗、黨旗、軍旗、團旗和隊旗這些重要旗幟,了解旗幟背后的故事,用彩紙制作迷你國旗。每一次介紹代表中國共產黨的五角星,一遍遍加深了永遠跟黨走的團結意識,這正是思政課落實的意義所在:比起教知識,更要播撒認同的種子。在紅色詩朗誦課上,《紅色脊梁》的自豪與激昂,從孩子們奶聲奶氣的吟誦中迸發出來,竟有了穿透時空的力量——原來紅色基因的傳承,從不需要刻意說教,只需要讓他們自己去聽歷史的回響。每一節課總會發生一些小插曲,與預演備課的進程不同,往往一節課許多環節需要幾個老師一起上,不過在隨機應變的調整后,也取得了圓滿成功的效果。


在每天的作業輔導中,我發現鄉村的孩子其實很純粹。你蹲下來聽他們說話,他們就會把心里話講給你聽;你記住他的名字,他就會在課堂上坐得筆直。第一天的課間,歌星小江同學邊唱邊跳,直接帶動了所有人放聲歡笑;每天都給一年級的梓木輔導作業,常常為她的天馬行空感到驚訝,然后哭笑不得地帶她回到題目中去;雙麻花辮的萌萌活躍在每個人的鏡頭下;調皮不等于不聰明,監督他的時候會發現他計算真的又快又對;幾個女孩子熱衷于在課余時間給我們展示肖像畫和喜歡的卡片……每個孩子的個性都獨一無二,應該耐心去親近。這些互動讓我懂得,教育的溫度,往往藏在這些平等對視的瞬間里。當我們放下"支教者"的預設,才能聽見每個孩子生命里的獨特聲響。


難忘結營的那個下午,孩子們在講臺上大放異彩,歌曲與朗誦的童聲擊中每個人的心,我們隊員之間在對視中是滿滿的欣慰;難忘掛牌儀式的時刻,建成一個支教基地,傳承一份份教育希望;難忘儀式后拍不完的合照,因為這樣就可以晚一點說再見;難忘離別的前一晚,我看著背包里孩子們自制的"禮物":用卡紙編的小籃子、用剪刀一筆筆剪出的福、用畫筆勾勒的簡筆畫,這些在城市里或許會被丟棄的物件,此刻卻意義非凡。十二天的支教流水般匆匆結束,但那些一起享受過的夕陽、一起歡笑過的瞬間、一起記錄下的照片,早已在彼此生命里刻下溫暖的印記。

十二天的觀察,讓我對鄉村發展有了超越書本的認知。每天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從細膩的視角觀察到了鄉村振興的印跡。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嶄新明亮,一面墻的書架放滿了各種農技知識的書;村口的快遞代收點里,包裹堆得像小山,老板說現在村民網購很便利;我們參與了茶產業培訓會,實地考察了六安茶葉的生長情況;參觀紅色基地的石碑與浴火重生的百年楓楊,都讓我們肅然起敬。我們也跟隨習總書記的步伐去了大灣村,見證了山區的嶄新面貌。無論是沿途的茶產業園,還是實踐站的助農直播設備,鄉村發展的期望與行動處處有跡可循,把握新時代的機遇還要以實干興邦。
離開的后視鏡里,村莊漸漸縮小,而某些東西卻在心里不斷放大——是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是對鄉村未來的信心,更是對"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這八個字的切身體會。我們帶著知識走進鄉村,卻被鄉村的純粹治愈;我們試圖點亮孩子的世界,卻在他們的眼眸里,照見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樣。這場十二日的鄉村支教,終將成為青春里最珍貴的記憶:追光,從來不是讓遠方的光照進來,而是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成為彼此的光。金寨,期待重逢;追光,不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