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夏日午后,蘇州瑞光塔靜立于古城西南,磚木交融,影映水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安德學院“赴九省數余地木質古建筑保護”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手舉隊旗,開啟了本次瑞光塔的調研任務。

本次實踐以“聚焦木構古建筑病害調查與保護認知”為主題,團隊分赴多個省份調研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瑞光塔作為江南地區罕見的磚木結構古塔,其保存狀況與修繕歷史,為此次課題提供了寶貴的實地觀測樣本。
作為負責瑞光塔的成員,我在塔前簡要復核歷史資料與建筑分層結構圖,隨即開始逐層登塔拍攝記錄。塔內空間狹窄、臺階陡峭,光線幽暗,磚木之間銜接緊湊,體現出典型宋元以來江南塔式建筑的結構特征。

原計劃以斗拱與榫卯接口為觀察重點,但實際踏勘中,我注意到部分梁柱接縫處存在輕微位移現象,個別填漿層有細小裂痕,可能與濕度長期變化、早期修補材料熱脹冷縮特性不符有關。現場我對該部位進行了多角度拍攝,擬與團隊進行后續討論。
同時,建筑內部分木構表面顏色深淺不一,推測與歷史上不同批次的修復材料使用有關。我盡量比對樓層差異,結合觀察記錄和照片,對其結構邏輯進行歸納分析,并整理為塔身病害初步分布圖。

這座塔已經屹立數百年,而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是讓它再屹立下去。登塔一日,我不僅收獲了數據與資料,更收獲了來自腳下土地的敬意與使命。
文化遺產的守護,從不止于宏大計劃。有時,只是一位學生,一臺相機,一段蜿蜒樓梯,以及一顆愿意傾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