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7月31日訊(通訊員梁振宇)為更好傳承嶺南優秀文脈,傳播仁和岑能詠春拳文化,推動非遺詠春拳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以非遺文化之韻賦能鄉村振興,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生根、見行見效,2025年6月底至7月初,由深村村團委大學生副書記霍梓健帶隊佛山大學黨輝鄉夢實踐團,聯合深村村黨委、深村村團委,奔赴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深村村,開展以“深村仁和岑能詠春文化宣傳”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團以青春力量激活非遺生命力,通過走訪拳館、義教推廣、調研研討等行動,在傳承文化中助力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踐行“百千萬工程”中高校服務基層的使命。尋根溯源,拜師深村拳館悟詠春,以青春之力,承詠春之魂。
尋根溯源,拜師深村拳館悟詠春
6月28日,實踐團走進深村仁和岑能詠春拳館,古色古香的陳設與墻上的練功心得、榮譽證書相映,盡顯詠春文化底蘊。受佛山習武民風浸潤,仁和村民間習武之風長盛不衰,明清以來,詠春拳更成為深村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清末“佛山贊先生”梁贊曾在此傳藝,其徒孫葉問更讓詠春名揚天下;民國初年,“鐵臂岑能”從秘魯歸鄉學藝,開創的岑能詠春流派剛柔并濟,為中華武術走向世界奠基。

圖為仁和岑能詠春拳館的正面照,由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黃德華供圖

圖為詠春拳館的練習場地,由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黃德華供圖

圖為詠春拳館的獎杯和榮譽證書,由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黃德華供圖
實踐團首先專訪拳館黃順昌師傅。自幼習武的黃師傅深耕詠春數六十載,他認為詠春是“謙和守正、以柔克剛”的文化載體,傳承需兼顧技藝與精神。他詳述岑能詠春的起源與傳承,從招式演變到精神內核,為成員打開理解詠春的窗口。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采訪黃順昌師傅,由實踐團成員黃德華供圖
隨后,黃師傅弟子江向寧教授基礎招式。成員們從馬步、沖拳學起,反復體會“中線理論”“以柔克剛”要義,在一招一式中感受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
圖為黃師傅弟子江向寧在指導實踐團成員詠春,由實踐團成員黃德華供圖
圖為黃師傅弟子江向寧與實踐團在室外打詠春拳,由實踐團成員黃德華供圖
夜幕低垂,拳館燈光暖黃。實踐團成員與詠春傳承人并肩而立,快門輕響,定格的不只是笑意盈盈的瞬間,更藏著老拳師的期許與青年眼底的熱忱——那是傳承的接力棒,正穩穩交至新一代手中。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與詠春拳館的師傅們以及弟子們的合影,由成員黃德華供圖
厲兵秣馬,精心籌備義教展風采
為讓詠春文化浸潤童心,在佛山大學人文學院李春梅副教授、佛山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吳志煒老師和吳秀婷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團在佛山大學仙溪校區進行了多次義教試課。在試課過程中,隊員們全力配合主講老師打磨教學語言、反復演練流程,努力打造一個沉浸式的詠春童趣課堂,讓非遺種子在孩童心中扎根。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在佛山大學某教室試課,由成員黃德華供圖
文化潤童心,義教課堂綻芳華
7月8日,實踐團在深村第二幼兒園的義教課堂上,以兒童能理解的方式播撒詠春文化的種子。實踐團隊員黃老師從“有黑眼圈的國寶”切入,借功夫熊貓的趣味視頻拉近孩子們與武術的距離。在問答中揭曉“詠春”之名,開啟文化啟蒙。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在幼兒園展開詠春義教,由成員黃德華供圖
隨后分別由霍老師和周師傅展示“小念頭”和“沉橋”詠春拳招式。詠春拳基礎拳法“小念頭”動作沉穩,手法流暢。“沉橋”橋手沉墜帶力,身法協調,顯巧勁與專業。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隊長霍梓健于義教課堂展示小念頭,由成員黃德華供圖
圖為詠春拳館周師傅于義教課堂展示沉橋,由成員黃德華供圖
課堂上,黃老師講述岑能拜師學拳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詠春的淵源;教大家行拜師禮、抱拳禮,在與鄰座伙伴互行禮儀的互動中,感受習武先習德的傳統。霍老師示范攤手、膀手、伏手時,用“烏龜殼護自己”“翅膀防沖撞”的比喻拆解動作,助教們耐心糾正姿勢,引導孩子們在模仿中體會“以柔克剛”的要義。
圖為幼兒園小朋友們學習詠春動作,由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黃德華供圖
最后,孩子們跟著自編的手指操復習招式,“手掌攤開像扇子”“膀手像小橋”的口訣在教室里輕輕回蕩,每一個動作都成了觸摸傳統文化的小小觸角。
圖為幼兒園小朋友們做手指操,由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張楚涵供圖
這堂課里,孩子們記住的不只是幾個招式,更是對“傳承”最樸素的認知——就像岑能當年在茶館拜師那樣,今天的模仿與熱愛,正是讓這門百年功夫在新時代里繼續生長的力量。當小小的手掌認真擺出攤手的姿勢時,非遺文化的根須,已悄悄扎進了童年的土壤。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與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的合影,由成員張楚涵供圖
調研研討,共探傳承發展新路徑
義教活動結束后,實踐團結合203份問卷數據和街頭采訪,以青年議事廳的形式召開調研研討會,深入剖析仁和岑能詠春文化傳承困境。為解決年輕群體系統學習難的困境,成員們聚焦教學優化方向,提出以“功夫熊貓”等卡通角色為童趣載體來解讀“中線理論”,設計“招式闖關”作為課堂游戲,同時簡化動作以適配學生身體協調性,以提高學生學習詠春拳的積極性,從而平衡傳統教學與快節奏生活的矛盾。為弘揚仁和岑能詠春文化,團隊制定一系列宣傳對策,一是推動詠春興趣課進校園,二是打造“1分鐘學詠春”短視頻內容,三是開展社區親子體驗日活動等,以多元路徑助力非遺傳承。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成員討論詠春調研內容,由成員黃德華供圖
感恩同行,青春接力譜新篇
此次活動獲深村村委會與幼兒園大力支持,村委會提供場地,幼兒園保障義教開展。實踐團成員表示,將持續參與詠春傳承,踐行新時代青年使命。
作為佛山大學響應“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此次三下鄉以文化傳承為紐帶,既讓非遺煥發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成員們在實踐中成長,深刻認識到:青年當以青春之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千萬工程”的推進中扎根基層,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綻放光彩。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集合前往深村仁和岑能詠春拳館時合照,由成員張楚涵供圖

圖為黨輝鄉夢實踐團在深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合影,由成員張楚涵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