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法治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深入踐行新時代法治理念與廉潔文化建設要求,山東理工大學“紅廉法韻”實踐團于2025年7月9日至23日,踏上了為期15天的實踐征程,奔赴山東省淄博市、濟寧市及臨沂市,開展了以“法潤鄉土大地,廉心與民同行”為主題的專題實踐活動。來自法學和社會工作專業的12名青年學子,深入3市5縣11個村鎮,以青春之力探索“法廉融合”的鄉村治理新路徑,為筑牢鄉村振興的法治基石添磚加瓦。
深耕文化沃土,激活紅色法治基因 實踐團緊緊圍繞國家“八五”普法規劃與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相關要求,深入挖掘魯南及淄博地區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致力于讓紅色法治基因在鄉土大地煥發生機。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王漁洋故居
在淄博市,實踐團走進王漁洋故居,探尋“一代廉吏”的為官之道與家風傳承,將其“清、慎、勤”的為官準則與現代公職人員廉潔規范相對照,形成《古今廉吏對照圖鑒》;在齊文化廉潔教育基地,成員們系統梳理齊文化中“不飲盜泉”“晏子辭封”等廉政典故,提煉出“尚法、務實、清廉”的精神內核,融入普法宣傳素材的創作中。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戒貪圖”
在曲阜孔府,實踐團成員們認真解析“戒貪圖”“家訓碑刻”中蘊含的廉潔理念。深入研究儒家文化與現代法治的內在聯系,精心編撰《儒家廉政與現代法治對照手冊》,并積極推動將“禮法合治”思想融入村民議事規則之中。這一舉措不僅讓古老的儒家廉政智慧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發揮作用,還為村民們提供了更加規范、合理的議事依據。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王杰紀念館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紅嫂紀念館
實踐團前往王杰紀念館、沂蒙紅嫂紀念館進行沉浸式學習。在館內,成員們深刻領悟“三不伸手”(榮譽、待遇、物質不伸手)、“黨群同心”的精神內核。實踐團以此為靈感,創作了《紅色紀律故事集》。在這些作品中,成員們用通俗易懂的鄉土語言詮釋《民法典》中的誠信原則,讓法律知識以生動鮮活的形式走進鄉村百姓的生活。
圖為實踐團成員進行普法宣講
在金鄉縣胡集鎮,實踐團設立普法宣講,并設計了反詐問答、模擬調解等一系列互動環節。這些活動吸引了大量群眾參與,覆蓋人數超過200人次。通過這些活動,法治觀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到了群眾的日常生活場景中,真正實現了法治宣傳的生活化、常態化。
創新實踐路徑,破解鄉村治理難題 針對基層普法效果不佳、廉政認知碎片化等問題,實踐團精心構建了三維賦能體系,力求從多個維度為鄉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圖為實踐團成員給老年人普及法律知識
在卜集鎮,實踐團開展“分眾化”宣講活動。實踐團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和特點,為老年人剖析防詐案例,提高老年人的防詐騙意識;為青少年解讀《未成年人保護法》,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向種植大戶講解土地流轉法規,保障農業生產的合法有序進行。同時,實踐團創新采用“民生場景沉浸法”,積極參與村民議事會,詳細記錄糾紛調解案例。通過深入觀察和分析,梳理出土地承包、贍養糾紛等5類高頻法律需求,并據此形成《鄉村法治盲區破解路線圖》,為精準解決鄉村法治問題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圖為實踐團成員給兒童普及法律知識
實踐團協助4個村修訂村務公開細則。在臨沂岱莊鎮,實踐團移植“村務質詢會”模式,設計“微權力推演”實驗,模擬基層干部可能面臨的20類廉政風險場景。通過這些舉措,有效增強了基層干部的廉政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金鄉檢察院工作人員座談交流
實踐團與金鄉檢察院、沂南法院聯合開發“鄉村法治力”評估工具,為科學評估鄉村法治建設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還搭建線上法律咨詢平臺,并留存3條普法短視頻。這些措施構建起了一個長效的校地共育機制,確保了法治服務在鄉村的可持續性。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沂南法院民事審判庭庭長座談交流
淬煉青年擔當,書寫鄉村振興答卷 實踐團的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了多方認可。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團推動濟寧平安佳苑社區設立“法治驛站”,為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推動臨沂南村社區建立“廉政故事角”,營造濃厚的廉政文化氛圍。提出的相關建議被4個鄉鎮納入村規民約修訂案,切實推動了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照
此次實踐也讓團隊成員得到了充分鍛煉。成員們撰寫了總計6000字的調研報告。隊長王雨鑫在總結會上感慨地說:“這次實踐就像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讓我們真正讀懂了中國鄉村的法治脈搏。”在實踐中,成員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更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正如團隊口號“普法潤鄉土,廉政守初心”所表達的那樣,這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是新時代青年投身法治中國建設的生動體現。展望未來,“紅廉法韻”社會實踐團將繼續秉持初心,以更飽滿的熱情深入基層、扎根大地,將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在服務社會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讓青春在實踐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