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對青年一代的使命召喚,響應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戰略部署與時代號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赴西北五省39市調研戲曲生存現狀及創新發展研究暑期社會實踐團于7月22日赴西寧市參觀青海省博物館及西寧市湟中區河湟文化博物館。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青海省博物館合影留念。馬超攝
推開博物館的展門,戲曲的余韻仿佛穿透時空。泛黃的戲服、斑駁的樂器、記載著唱腔的古譜,都在訴說著曾經的粉墨登場。或許這里藏著某段秦腔的蒼涼,某出小調的婉轉,每一件展品都是戲曲藝術的凝固瞬間。它們見證了戲臺上下的悲歡離合,也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當目光掠過這些遺存,仿佛能聽見百年前的弦歌不輟,而這份來自歷史的回響,正等待著被重新解讀、被年輕一代續寫新的篇章。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學習藏戲歷史。馬超攝
在河湟博物館的文化浸潤中,實踐團有幸專訪了舞獅技藝傳承人陳義老師。陳義老師將數十年的舞獅生涯娓娓道來,從初入行時的技法研習到如今的傳承堅守,那些與獅頭相伴的歲月,既是個人與傳統技藝的深度交融,亦是一代匠人對民俗文化的赤誠守護。其間,他也坦言當下傳承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如何讓這項古老技藝在時代變遷中保持活力,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一代關注并投身其中,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舞獅傳承人陳老師。馬超攝
訪談之余,陳義老師親自示范,悉心指導實踐團成員學習舞獅技巧。從獅頭的起勢、擺幅到與獅身的配合韻律,每一個動作細節的點撥,都讓我們在實踐中更深刻地體會到舞獅藝術的精妙與厚重。這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一份文化責任的接續,讓實踐團成員對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了更為真切的感知。

圖為舞獅傳承人陳老師指導實踐團成員舞獅。馬超攝
與陳義老師的深度交流,讓實踐團得以窺見舞獅傳承之路的艱辛與當下生存境遇的挑戰。這項承載著民俗記憶與文化密碼的技藝,正面臨著時代浪潮的沖刷。然而,越是知曉其傳承的不易,便越能體會到守護的意義——它不僅是技法的延續,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傳遞。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舞獅傳承人陳老師合影留念。馬超攝
此次青海博物館之行與舞獅傳承人陳義老師的訪談,讓實踐團對地方戲種的深厚底蘊與舞獅文化的精神內核有了更為真切的體悟。那些沉淀在時光里的藝術密碼,在交流與探尋中愈發清晰。前路漫漫,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已然在肩。未來實踐團將以這份認知為基,懷揣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砥礪前行,在守護中探索新機,于實踐中續寫華章,讓地方藝術的星火在時代進程中持續閃耀,共同鋪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