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心得體會:在實踐中讀懂法治的溫度
三天的三下鄉之旅,像一串飽滿的果實,每一口都嚼得出成長的滋味。從百年校史中汲取的力量,在社區課堂里收獲的笑容,在鏡頭前積攢的篤定,都讓我對“法治”有了更鮮活的理解。
走進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時,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展柜里的手稿上。看著青年毛澤東“男兒立志出鄉關”的筆跡,聽著他“知識學問都在一師打下基礎”的故事,那些課本里的歷史突然變得可觸可感。原來紅色法治的根脈,早就藏在這種“扎根大地、求真務實”的求學精神里。當我們在展廳里討論“青年該如何立志”時,我心里悄悄種下一顆種子:要像先輩那樣,把學問做在實踐中。
在楊豐社區的那天,是最熱鬧也最溫暖的一天。本以為普法宣講會很枯燥,沒想到孩子們聽得眼睛發亮。當我們用動畫故事講完校園欺凌的法律知識,一個小姑娘舉手說:“以后遇到欺負,我知道該告訴老師了!”看著他們在漆染書簽上畫下星星和“法”字,在宣誓時用力握緊拳頭,我突然明白,普法不是念法條,而是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把“保護自己”的勇氣種進心里。街頭采訪時,常有居民停下腳步認真交流,從生活困惑到法律疑問,大家眼里的期待讓我真切感受到,普法這件事真的很有意義。
拍普法視頻那天,我們對著鏡頭反復練習。有人特意把專業術語換成家常話,有人在講防騙知識時加了句暖心提醒,還有人在說維權方法時特意放慢語速。大家都想著,要讓屏幕那頭的人真能學到東西。原來法律不止在課本里,更在防騙的叮囑里、維權的勇氣里。
三天很短,卻讓我懂得:法治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能守護生活的力量。作為法學學子,我們不僅要讀懂法條,更要學會做法治的“傳聲筒”,讓這份溫暖的力量,傳到更多人身邊。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