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故里尋足跡,紅色基因永傳承
7月29日,作為湖南工商大學紅法潤青苗普法先鋒隊的一員,我與隊友們自駕百余里,來到這片湖南人心中湖湘紅色法治文化的圣地——韶山。沿著銅像廣場、毛氏宗祠、毛澤東專題紀念館和韶山市司法局的探訪路線,我開啟了一場追尋湖湘紅色法治文化的旅程。
驕陽似火,烈日下的每一步都充滿熱忱,仿佛能觸摸到這片紅色熱土上沉淀的法治基因與革命精神。銅像廣場上,毛澤東同志的巨型銅像巍然矗立,背后鐫刻的憲法條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恰逢隆重的花籃敬獻儀式舉行,向偉人銅像敬獻花籃時,我不禁有感而發:毛澤東同志"人民主權"的法治理念,正是從這里啟航,成為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石。
走進毛氏宗祠,"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祖訓牌匾令人駐足。毛澤東同志《訓侄書》中"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家訓,不僅是家族精神的凝練,更暗含對法治信仰的堅守。農民夜校小小的教室,在一百年前卻點燃了革命的火苗。毛承文反抗地主,毛主席帶領人民革命的故事令人熱血沸騰。展廳里泛黃的信件與手稿中,偉人早年在湖南農民運動中"以法為綱"調解糾紛的實踐,生動詮釋了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法治初心。這種將法治理念深植于鄉土人情中的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精神的鮮活注腳。
在毛澤東專題紀念館內,我見到1949年《共同綱領》手稿與1954年憲法草案的陳列,勾勒出毛澤東同志從革命實踐到法治藍圖的探索軌跡。也看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原本復印件,其中詳實的田野調查數據,讓我震撼于他"實事求是"的法治思維——正是這種深入基層、傾聽民聲的調研精神,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奠定了實踐根基。展館盡頭的互動屏幕上,偉人"人民民主專政"的論述與今日"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交相輝映,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在此刻清晰可感。
最后一站來到韶山市司法局,在這里,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帶著溫度的紅色基因傳承。
夕陽西下時,回望偉人銅像,我對那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誓言仿佛有了新的注解。從韶山沖走出的法治火種,早已在新時代的沃土中開枝散葉。這次探訪讓我深刻領悟:紅色法治文化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時代的指南。當我們小隊的成員作為志愿者在毛氏宗祠講解年輕時期的毛主席反抗地主階級的英勇斗爭時,我更加確信這抹法治的赤色,終將在青年一代手中代代相傳,照亮民族復興的征程。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