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渭南市合陽縣金峪鎮的教室里,園藝學院“青春法育·教育興鄉”沿黃學子基層治理實踐團帶來了一堂花草燈籠制作課。這堂融合自然觀察與手工創作的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觸摸自然之美,在光影變幻中感受園藝與生活結合的樂趣。
課堂伊始,支教成員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了花草燈籠的歷史脈絡——從古代燈籠的照明功能,到現代作為裝飾藝術的文化,再到將自然元素融入燈籠設計的創意案例。講解中,支教老師特意結合當地常見的植物種類,介紹了哪些花草的形態、顏色更適合用于燈籠裝飾,如三葉草的小巧、紫薇花的靈動,為孩子們后續創作提供了靈感。

實踐環節,孩子們三人一組圍坐在一起,借助調好的膠水,把銀杏葉、玫瑰花瓣、三葉草等標本創意排布。有的讓葉片舒展成“小傘”,有的將花瓣拼作“小愛心”,支教老師汪選遙穿梭指導,調整角度讓標本與光影適配,讓每片葉子、每朵小花都“講”出獨特故事。一支支花草燈籠在協作中成型,不僅是手工成果,更是團隊默契與創造力的見證,孩子們在分工協作中懂得了“1+1>2”的深刻內涵。

燈籠暫未干透點亮,孩子們卻十分興奮地舉著半成品拍照,盼著與曬干的燈籠“重逢”。他們舉著燈籠互相“炫耀”,這個喊著“你看我的楓葉標本,曬干了肯定能映出小扇子影子”,那個叫著“我的花瓣組合,會變成彩色光斑呢。”這些花草燈籠將自然教育與手工實踐的種子,深深地播進鄉村孩子心田,并持續扎根、發芽。

此次花草燈籠課,是園藝學院支教團深耕“自然+美育+傳承”鄉村教育模式的又一實踐,園藝知識與手工創作結合,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自然與美”的種子。支教團成員文佳慧表示:“花草燈籠課既讓孩子們動手實踐了手工技巧,又加深了他們對身邊植物的了解。后續的課程,我們團隊將繼續用專業知識,帶著熱愛,讓鄉村課堂充滿創意,讓鄉村孩子在自然與手工的交融里,收獲成長驚喜,為鄉村教育繪就更絢爛的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