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更是其中的關鍵。湖南工程學院赴湘鄉市山棗鎮教育關愛服務團響應“三下鄉”號召,開展為期半個月的實踐活動。通過調研與服務結合,深入了解當地教育現狀,發現留守兒童成長困惑、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開展心理團輔、勵志教育等系列活動,形成報告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參考,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關鍵詞】
鄉村教育;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心理輔導;實踐調研
【前言】
鄉村教育對鄉村振興意義重大,關乎國家未來和社會公平。留守兒童作為鄉村教育中的特殊群體,其成長面臨諸多挑戰。本次實踐活動旨在深入探究鄉村教育現狀,特別是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通過實際行動提供幫助,為推動鄉村教育發展貢獻力量,這對于提升鄉村教育質量、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正文】
一、實踐背景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湘鄉市山棗鎮積極發展,但教育領域仍存在短板。當地經濟以農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就業機會少,導致大量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數量較多。山棗中學作為當地主要學校,雖基本設施完備,但教學設備陳舊、心理健康服務缺位等問題突出,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亟需外部力量助力改善。
二、實踐主題
教育關愛暖童心,五育同行育新苗
三、實踐地點
湘鄉市山棗鎮,重點為山棗中學及周邊村落。山棗鎮位于湘鄉市西南部,交通相對不便,經濟發展較緩。山棗中學服務周邊多個村落,學生中留守兒童占比較高,學校在教學資源、活動設施等方面存在不足,是本次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
四、實踐過程
(1)前期準備階段
團隊組建與培訓:從湖南工程學院各專業選拔優秀學生組成實踐團,涵蓋教育學、心理學、理工科等多個領域,確保團隊具備多樣化的服務能力。開展為期一周的培訓,內容包括調研方法、溝通技巧、活動組織流程、安全防護知識等,邀請專業老師進行指導,提升成員實踐能力。
方案制定與物資籌備:結合“三下鄉”活動要求和山棗鎮實際情況,反復研討制定詳細的實踐方案,明確各環節目標、任務和責任人。根據活動內容,籌備問卷、心理團輔材料、科學實驗器材、政策宣講資料、文藝匯演道具、墻繪工具等物資,確;顒禹樌_展。
聯系對接工作:提前與湘鄉市山棗鎮政府、山棗中學取得聯系,說明實踐目的、內容和時間安排,獲得當地支持。與學校負責人溝通確定調研對象、活動場地、住宿安排等事宜,為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2)調研開展階段
分層問卷設計與發放: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差異化問卷。小學低年級問卷以圖片為主,直觀了解其興趣愛好;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問卷以文字為主,深入調查學習壓力、心理狀態等。在山棗中學各年級,通過班主任協助,按比例隨機發放問卷,確保樣本代表性。發放過程中,團隊成員耐心指導學生填寫,對理解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解釋說明。
入戶走訪與深度訪談:選取部分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入戶走訪,與監護人面對面交流,了解孩子日常生活、學習情況、心理狀態及面臨的困難。重點訪談不同類型家庭,包括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等,記錄典型案例。同時,與村干部、學校老師進行訪談,了解當地教育政策落實情況、學校發展困境等。
座談會組織:組織留守兒童代表、監護人代表、學校老師、村干部等召開座談會,圍繞鄉村教育發展、留守兒童關愛等話題展開討論,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收集多維度信息。
實地考察記錄:團隊成員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對山棗中學的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操場、宿舍等進行實地考察,記錄設施損壞、設備陳舊等情況;走訪村里的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觀察其使用狀況和資源配置;在村落中觀察環境衛生、交通狀況等,全面了解當地生活和教育環境。

(3)服務活動開展階段
心理團輔系列活動:除了“表情猜猜樂”“情緒漂流瓶”“信任背摔”等活動外,還開展“我的情緒小管家”主題班會,教學生識別和管理情緒的方法;組織“同伴互助小組”,讓學生相互支持、傾訴煩惱,培養團隊凝聚力;顒咏Y束后,對學生進行簡單反饋調查,了解活動效果。
勵志教育多樣化實施:除播放視頻和紀錄片外,邀請山棗鎮本地優秀返鄉青年分享奮斗經歷,用身邊榜樣激勵學生;開展“夢想分享會”,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夢想和實現路徑,志愿者給予鼓勵和建議;制作“奮斗故事墻”,張貼古今中外名人奮斗事跡,營造勵志氛圍。
勞動實踐拓展:除包餃子外,組織學生參與校園除草、垃圾分類等勞動,讓學生體驗不同勞動形式。邀請當地農民講解農作物種植知識,帶領學生參與簡單的田間勞動,如澆水、施肥等,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和熱愛。
科學實驗深化:在“水火箭發射”“茶水變墨水”基礎上,增加“神奇的放大鏡”“會跳舞的鹽”等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簡單實驗。實驗后,發放實驗原理小手冊,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建立“科學角”,將實驗器材在活動后放置于此,供學生課后自主探索。
政策宣講多形式開展:除PPT和動畫短片外,編排政策宣講小品,用生動形象的方式演繹資助政策申請流程和好處;制作政策宣傳海報,張貼在學校宣傳欄;開展“政策小問答”活動,每天在校園廣播中播報一個資助政策小知識,加深學生印象。
文藝匯演籌備與舉行:成立文藝匯演籌備小組,負責節目征集、編排、彩排等工作。鼓勵學生發揮特長,報名參演歌曲、舞蹈、相聲、朗誦等節目。志愿者與學生共同排練,指導動作、表情等細節。演出前,進行場地布置、設備調試,確保演出效果。邀請當地村民、家長觀看演出,擴大活動影響力。
墻繪創作全過程:在繪制“悅讀成長”主題墻繪前,組織學生進行創意征集,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設計元素。根據征集結果,志愿者與學生共同設計墻繪方案。繪制過程中,按繪畫能力分組,有的負責勾勒輪廓,有的負責涂色,有的負責細節修飾,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邀請美術老師進行指導,提升墻繪質量。
紅色教育延伸:參觀東山書院后,組織“紅色故事分享會”,讓學生講述自己了解的革命故事;開展“紅色手抄報”制作活動,學生用畫筆描繪革命先烈事跡和紅色精神;觀看紅色電影,如《閃閃的紅星》,并組織觀后感交流。

(4)總結反饋階段
數據整理與分析:對調研問卷、訪談記錄等數據進行分類整理,運用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總結當地教育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性特點,為撰寫調研報告提供數據支持。
成果展示與交流:在山棗中學舉辦實踐成果展示會,通過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展示實踐活動開展情況和取得的成效。與學校師生、當地干部交流實踐體會,聽取對活動的評價和建議。
問題反饋與建議提出: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結合當地實際,形成具體的改進建議,以書面形式反饋給山棗鎮政府和山棗中學,為當地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五、實際調查過程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問卷回收后,經統計分析發現,超5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每月通話不足3次,情感交流匱乏。在學習方面,30%左右的學生表示存在學習困難,缺乏有效輔導。對資助政策的知曉率僅為30%,很多學生因家庭經濟問題對升學存在顧慮。在課外活動需求上,學生希望有更多科技、文藝類活動。
實地考察情況:山棗中學校園設施整體陳舊,實驗室器材損壞、老化現象嚴重,無法滿足正常教學需求;心理咨詢室功能不完善,缺乏專業設備和人員。學生宿舍條件較差,熱水供應不穩定,影響學生生活。村里文化活動中心主要服務中老年人,適合青少年的活動和資源極少,圖書室書籍陳舊且種類單一,難以吸引學生閱讀。
六、問題建議解決對策
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議政府加大投入,為山棗中學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咨詢服務。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跟蹤關注其心理變化。加強對家長和教師的心理健康培訓,提高對孩子心理問題的識別和應對能力。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政府應增加對山棗鎮教育的經費投入,用于更新教學設備、改善辦學條件。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共享,通過線上課堂、教師交流等方式,讓山棗中學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社會各界可捐贈圖書、實驗器材等,豐富學校教學資源。
強化家庭教育支持:當地政府積極引進產業項目,增加就業機會,鼓勵父母返鄉就業。學校和社區定期開展家庭教育講座,為祖輩監護人提供教育方法指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建立家長微信群等溝通平臺,方便父母與孩子、學校及時溝通。
提升鄉村文化活力:村委會引入專業人員策劃青少年文化活動,如科技夏令營、文藝比賽等,吸引學生參與。定期更新圖書室書籍,增加適合青少年的讀物,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改善文化活動中心設施,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
【總結】
本次赴湘鄉市山棗鎮的實踐活動,通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全面的調研和豐富的服務活動,深入了解了當地鄉村教育現狀和留守兒童需求。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積極作為,為學生帶來了知識、快樂和關懷,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發現了鄉村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鄉村教育振興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持續關注和努力。未來,希望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建立長效幫扶機制,為山棗鎮教育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