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清晨,曲阜師范大學青禾拾遺實踐隊的隊員們帶著對傳統技藝的好奇,踏上了濰坊的土地,首站便是濰坊風箏博物館。晨光中的博物館古樸莊重,展廳內的燈光溫柔地灑在一件件珍貴的展品上,其中1982年制作的“百鳥朝鳳”風箏尤為引人注目。這只風箏以細膩的做工、絢麗的色彩再現了百鳥朝賀的盛景,翅尾的每一根羽毛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會振翅高飛。旁邊的展柜里,一份泛黃卻依舊清晰的非遺認證文件靜靜陳列,上面明確記載著濰坊風箏于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信息,這行文字無聲地訴說著這項技藝的歷史分量與文化價值。
圖為風箏博物館工作人員向青禾拾遺實踐隊講解不同風箏的特點 郝月美 供圖
講解員指著墻上一幅泛黃的老照片,向隊員們介紹:“這是當年傳承人帶著濰坊風箏參加國家級非遺展演的場景。”照片中,傳承人小心翼翼地托著風箏,眼神里滿是對技藝的敬畏與自豪,背景里觀眾的驚嘆與掌聲仿佛穿越時空,回蕩在展廳中。隊員們圍在照片前,聽著講解員講述濰坊風箏從民間娛樂到文化名片的蛻變,心中對這項技藝的敬意愈發濃厚。博物館工作人員還特意帶領隊員們參觀了不同時期、不同樣式的風箏,從小巧玲瓏的“沙燕”到氣勢恢宏的“龍頭蜈蚣”,每一件都承載著濰坊人的智慧與匠心,隊員們邊聽邊記錄,不時停下腳步拍照留存,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離開博物館,隊員們來到城南工坊,這里是濰坊風箏傳承人的聚集地。48歲的張寶田師傅正坐在竹篾堆旁,專注地演示風箏骨架的扎制技藝。“做風箏,骨架是根基,竹篾必須選陰干三年的,不然水分未凈,飛上天容易變形。”他一邊說,一邊拿起一根青黃色的竹篾,指尖翻飛間,原本筆直的竹條便被彎成了流暢的弧線,“你看,這樣的弧度才能讓風箏受力均勻,飛得穩、飛得高。”隊員王福生躍躍欲試,可剛拿起竹條,便因力度不當折成了兩段,接連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急得額頭冒出了細汗。張師傅見狀,遞過一把看起來有些陳舊的篾刀,刀柄處已被磨得光滑發亮:“這刀我用了30年,順著竹纖維下刀,就像順著風的方向走,才能省力又精準。”在張師傅的指導下,王璐漸漸掌握了技巧,竹條在她手中開始聽話起來。工坊的墻上掛滿了張師傅的作品,有的是威風凜凜的“龍”,有的是憨態可掬的“魚”,每一件都凝聚著他對技藝的堅守,隊員們看著這些風箏,仿佛看到了一代代匠人薪火相傳的身影。
圖為風箏傳承人張寶田畫風箏 郝月美 供圖
下午,實踐隊的隊員們帶著提前準備好的顏料、畫筆和素面風箏,來到街道廣場開展“非遺進童心”活動。孩子們看到五顏六色的顏料和空白的風箏,立刻圍了上來,眼睛里閃爍著期待的光芒。隊員們耐心地教孩子們調配顏色、勾勒線條:“畫‘沙燕’的眼睛要斜一點,這樣才顯得靈動;翅膀上可以加些小花紋,就像給風箏穿上了花衣服。”7歲的小雨第一次畫風箏,握著畫筆的手有些發抖,隊員郝月美蹲在她身邊,握著她的手一起勾勒出一只小燕子的輪廓。不一會兒,廣場上便擺滿了孩子們的作品:有的風箏上畫著藍天白云,有的畫著卡通形象,還有的模仿著博物館里的“百鳥朝鳳”,雖然筆觸稚嫩,卻充滿了童趣與想象力。畫完后,孩子們舉著自己的風箏在廣場上奔跑,風箏隨著風的方向輕輕搖曳,孩子們的笑聲與風聲交織在一起,格外動聽。張師傅站在一旁,看著這熱鬧的場景,欣慰地笑道:“非遺不只是老物件,更是孩子們手里的歡喜。”這句話讓隊員們深有感觸——非遺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融入生活,被一代又一代人熱愛與傳承。
活動結束后,隊員們還對當地居民進行了隨機走訪,了解大家對濰坊風箏的認知與情感。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指著墻上掛著的風箏說:“我們小時候沒什么玩具,風箏就是最好的伙伴。那時候鄰里街坊一起扎風箏、放風箏,風箏線斷了,追著跑二里地也不覺得累。”老人的話讓隊員們感受到,濰坊風箏早已不是簡單的工藝品,而是承載著鄉愁與記憶的文化符號。隊員們認真記錄著居民的講述,也更加明白此次實踐的意義——不僅要學習技藝,更要傾聽故事,讓非遺背后的文化內涵被更多人知曉。
圖為青禾拾遺實踐隊合影 郝月美 供圖
夕陽西下,實踐隊的隊員們在廣場上合影留念,身后是孩子們奔跑的身影和漫天飛舞的風箏。此次濰坊之行,隊員們不僅見證了濰坊風箏的精美與神奇,更體會到了非遺傳承的溫度與力量。正如張師傅所說,老篾刀刻透的是百年技藝,新畫筆暈開的是未來的希望,而青年一代,正是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橋梁。(通訊員郝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