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我隨學校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走進青島市即墨區。此次社會實踐圍繞特色農產品電商推廣、鄉村振興現狀和問題的調研等重點方向,開展為期十六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走出課堂”的經歷,更是一場“走進生活”的成長,它能讓我們深入了解基層,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與村民互動中收獲真摯情感,明白個人價值可在服務他人中實現,為成長注入動力。

7月16號,初到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時,我印象里“落后閉塞”的鄉村印象被徹底打破。這里依托地理位置優勢,重點發展了茶園生態、度假旅游業等特色農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與高速發展相結合。但深入了解后,也看到了隱含的難題:部分地區產業園面臨的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品牌影響力不足等問題。
針對問題,我們進行了參觀訪問和實地調研。當我第一次踏入那個即將展開走訪的街區時,心中滿是期待與忐忑。錯落有致的房屋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溫馨而寧靜,街巷間偶爾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和老人們的閑聊聲,處處洋溢著生活的氣息。接下來,我將在這社區里傾聽他們與茶的故事,挖掘隱藏在茶背后的難題。

在社會實踐的豐富旅程中,我們踏入了一片充滿詩意的茶園,開啟了一段與茶親密接觸的奇妙之旅。采茶的辛勞與喜悅、炒茶的緊張與專注、品茶的寧靜與感悟,每一個環節都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我的記憶深處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更是讓我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采茶并非一件輕松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逐漸升高,氣溫也越來越熱。我的手指開始變得酸痛,腰也漸漸直不起來,汗水濕透了我的衣衫。體會到了茶農的辛苦,明白我們每天喝得到茶來之不易。在采茶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不同位置的茶葉生長情況也有所不同。向陽處的茶葉生長得更加茂盛,芽頭也更肥壯;而背陰處的茶葉則相對瘦小一些。這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茶農們的智慧,他們憑借著多年的經驗,能夠準確地把握茶葉的生長規律,采摘出最優質的茶葉。
采完茶后,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炒茶車間。剛一進門,一股濃郁的茶香便撲鼻而來,讓人陶醉其中。炒茶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主要步驟。其中讓我印象深刻是殺青的過程,將新鮮的茶葉倒入熱鍋中,瞬間,鍋里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茶葉在高溫的作用下迅速卷曲起來。我與小伙伴們自告奮勇地嘗試炒茶,鍋里的溫度極高,熱氣撲面而來,稍不留神手碰到鍋底將會紅透半邊天。隨著時間的推移,茶葉的水分逐漸蒸發,變得干燥而酥脆。當茶葉發出清脆的聲響時,炒茶的過程就完成了。看著自己親手炒制的茶葉,我們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

在為期十六天的實踐中,從初見時的陌生疏離到離別時的深切牽掛。這段經歷不僅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更鮮活的認知,更讓我在實踐中完成了一次成長蛻變。這段經歷讓我明白,青年參與鄉村振興,不必等到“能力足夠”才出發。哪怕只是用所學知識幫村民解決一個小問題,用鏡頭記錄一段鄉村故事,都是在為這片土地注入活力。未來,我愿意做一個“鄉村聯絡員”,既把外界的資源帶進去,也把鄉村的聲音傳出來——這或許就是我們這代青年對鄉村振興最實在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