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東北林業大學社會實踐團隊“計煥紅松,樹耕黑土”走進宏泰松果公司及七臺河市博物館,以“尋根鑄魂,知行合一”為指引,深入探尋紅松文化與生態價值,在觀察與感悟中解碼紅松精神的深刻內涵,更在歷史與現實的聯結中,觸摸東北黑土地孕育的精神根脈。
紅松精神:于歲月沉淀中見品格
在宏泰松果公司,負責人的講解讓團隊成員對紅松有了立體認知。紅松生長周期漫長,自然狀態下需50年以上才能結果,即便借助嫁接技術,也需十余年沉淀方能繁茂,恰如“百年樹木,千日之功”,其“久久為功”的生長哲學,正是堅韌不拔精神的生動寫照。

負責人在給團隊成員介紹紅松 李佳馨攝
而在林場考察時,挺拔的紅松直指蒼穹,即便歷經風雨侵蝕仍屹立不倒,那份深扎土壤、昂揚向上的姿態,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頂天立地”的力量。更令人動容的是,紅松不僅為人類提供食物、為動物構筑家園,其種子更曾在東北抗聯時期成為戰士們的生存保障,這份默默滋養萬物的奉獻,正是無私奉獻精神的鮮活詮釋。
黑土共鳴:從紅松到地域精神的升華
實踐團隊隨后走進七臺河市博物館,館內展示的東北林區開發史、抗聯斗爭史,與紅松精神形成強烈共鳴。無論是林區工人數十年如一日守護綠色家園,還是抗聯戰士在林海雪原中堅守抗爭,他們身上都閃耀著與紅松一脈相承的特質——面對困境時的堅韌、為家園奉獻的無私、立足黑土的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在七臺河市博物館合照 李佳馨攝
紅松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共同詮釋著東北黑土地的精神密碼:以堅韌對抗嚴寒,以奉獻守護家園,以擔當撐起一方天地。這種精神跨越時空,在森林生態保護、產業發展中持續傳承。
三下鄉:在行走中完成思想洗禮
此次實踐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三下鄉”不僅是技能實踐的課堂,更是思想成長的熔爐。從紅松的生長軌跡中讀懂堅持的意義,從黑土地的精神傳承中明晰青年的責任,學子們在行走中觸摸國情民情,在文化傳承中堅定理想信念。
正如紅松深扎土壤方能參天,青年唯有扎根大地、體悟精神,方能在時代浪潮中挺直脊梁,以知行合一的擔當,書寫屬于新時代的奮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