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作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的一員,扛著相機穿梭在青島即墨的茶園、車間與田野間,用鏡頭記錄下十六天的實踐點滴。那些按下快門的瞬間,不僅定格了鄉村的生機與活力,更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從畫面到心底的深刻感悟。這不僅是與鄉村振興的深度對話,也是在光影流轉中收獲了別樣的成長。
實踐第一天走進瑞草園,連片的茶樹在陽光下泛著嫩綠的光,尹經理指導成員采茶時的專注神情、竹簍里“一葉一芽”的鮮活模樣,都讓我忍不住頻頻按下快門。為了拍好滴灌管道的細節,我蹲在茶壟間調整角度,看著細密的水流浸潤土壤,突然明白“節水技術”不是冰冷的術語,而是茶農對每一寸土地的珍惜。后來整理照片時發現,那些帶著陽光光斑的葉片、沾著泥土的指尖,比任何擺拍都更有力量——原來最動人的畫面,永遠藏在真實的勞作里。

在制茶工坊的拍攝讓我學會了“等待”。殺青時鐵鍋冒起的白煙、揉捻時茶葉逐漸卷曲的紋路、發酵后由綠轉紅的蛻變,都需要耐心捕捉。記得拍炒茶場景時,熱浪撲面而來,尹經理的額頭上滲著汗珠,雙手卻仍在鐵鍋間靈活翻炒。我屏住呼吸按下連拍鍵,鏡頭里他專注的眼神與茶葉的香氣仿佛能透過照片溢出,那一刻突然懂得,所謂“匠心”,就是在重復的工序里藏著不將就的認真。
除了靜態的工藝,動態的實踐場景更考驗抓拍的敏銳。在龍泉花海樂園,劉書記用方言直播的爽朗笑聲感染了所有人。我追著他的身影穿梭在花叢中,拍他介紹民宿時的熱情,拍成員們第一次入鏡時的羞澀。夜幕降臨時,篝火與直播間光影交織,我用慢門拍下跳動的光斑,那畫面像極了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
爬寵食品企業的拍攝是次特別的體驗。車間里整齊的培育架、包裝線上工人專注的神情、實踐團成員學習包裝時的認真模樣,都顛覆了我對“鄉村產業”的刻板印象。拍包裝環節時,成員們學習密封操作的專注側臉,與包裝上的“出口”字樣形成奇妙呼應——原來鄉村的“特色產業”早已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實踐結束那天,看著電腦里幾千張照片從雜亂到分類清晰,仿佛重溫了整個過程。結束儀式上,看著大家分享感悟時或笑或淚的表情,我翻著相機里幾千張照片,突然發現自己早已不是那個只會按快門的攝影者。從刻意尋找“高大上”的畫面,到學會捕捉不經意的瞬間,那些沾著泥土的指尖、帶著汗珠的額頭、眼里閃爍的光,才是鄉村振興最本真的模樣。那些鏡頭里的人——茶農的黝黑手掌、尹經理的專業講解、劉書記的熱情吆喝、隊員們的青春笑臉,都成了我心中鮮活的記憶。原來攝影不只是“拍照片”,更是用眼睛發現鄉村的變化,用心靈感受振興的力量。
這次實踐讓我明白,好的照片不需要華麗的技巧,只需要真誠的觀察。當鏡頭對準土地,能看到生長的希望;對準人們,能看到奮斗的熱情。未來,我還會帶著相機走進更多鄉村,因為我知道,鄉村振興的故事,永遠值得被認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