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插花、焚香、掛畫”,自古并稱“四般閑事”,深深植根于荊楚大地的文化肌理。在湖南懷化五溪非遺園,這縷跨越千年的香韻正煥發新的生機。7月13日,“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走進園區三樓的非遺傳承人傳習中心,探訪國家級高級香道師、太月香會全國師資團講師蔣瓊的藥香傳承之路,解碼傳統香文化的當代創新。
踏入蔣瓊的傳習基地,一縷若有似無的清香便悄然漫散,瞬間撫平旅途疲憊。案前,幾位香道愛好者正專注揉捏香泥、調理香灰,動作間透著沉靜雅致。蔣瓊身著素色衣裙,笑意盈盈地引眾人參觀——素白瓷盤盛著細膩香粉,竹制香模雕刻纏枝蓮紋,紫砂小罐貼著雅致標簽,空氣中的香氣正源于此。

不同于傳統香道對“雅韻”的單一追求,蔣瓊的制香之路因專業背景而獨具特色。畢業于懷化醫藥學院的她,大膽將醫理與香道融合,在傳統香方中注入藥理智慧。“香可怡情,藥可療疾,藥香相融方能身心同調。”她捧起青瓷香爐邀眾人品聞,那香氣不似尋常香料濃烈,溫潤沉靜,引人凝神。

該圖為蔣老師與團隊成員分享香料的場景圖(石霄供圖)
隨后,蔣瓊完整展示了藥香制作全過程:從晨露未干時采摘野生鮮材,到古法蒸、曬、炙去除雜質,再以石磨研粉、按“君臣佐使”醫理配伍。她特別演示“醒香”工序,讓香粉在穿堂風中與天地之氣相融,再入竹模成型,收于紫砂壺窖藏。最后,以引燃的艾葉輕觸香包,一縷白煙升起,草木清芬與藥材醇厚交織,眾人真切體會到“焚香滌塵”的妙境。
在五溪非遺園,蔣瓊用醫理與匠心,讓荊楚香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生,為“四般閑事”注入了獨特的“藥香”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