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踏遍毛南境,文脈賡續振興途
在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一支來自南京財經大學充滿活力的實踐團隊走進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三下鄉"活動。這支由應用數學學院學生組成的隊伍,他們深入這片有著毛南族千年文明的土地,通過實際行動和創新做法,為毛南族文化傳承添力。從收集資料到把成果推廣出去,他們形成了一套能供其他少數民族借鑒的文化傳播模式,讓毛南族文化在當下有了新的活力。
2025 年 5 月,實踐團隊正式啟動籌備工作,多渠道開啟毛南族文化資料收集行動。團隊成員不僅深入研讀學術著作、走訪文化機構,還提前走進卡蒲毛南族鄉進行實地初探,全面搜羅涵蓋毛南族歷史淵源、傳統習俗、非遺技藝等方面的資料。經過系統整理與分析,這些珍貴的素材為后續實踐活動的精準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團隊對 “為何傳承、如何傳承” 毛南族文化有了清晰的方向定位。
6 月,實踐團隊聚焦毛南族文化傳承現狀,精心設計調研問卷,并與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興青年” 志愿服務團攜手,開展了一場覆蓋廣泛的線上調研。通過大數據分析,團隊初步掌握了不同群體對毛南族文化的認知程度、傳承意愿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為后續深入基層的調研和實踐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
7 月,實踐團隊懷揣著對民族文化的敬畏與熱愛,深入卡蒲毛南族鄉的村寨院落,采取 “問卷調查 + 入戶走訪” 的方式,與當地村民、民族文化傳承人面對面交流。
團隊詳細調研了當地的民情風俗、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民族語言的使用情況,精準找準了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重點。他們蹲在灶臺邊聽老人講述"分龍節"的古老儀式,坐在竹樓里記錄《開壇歌》的瀕危曲調,跟著非遺傳承人學習藤編背簍的十二道工序。那些藤條經緯里,無不編織著一部無字的民族史,而這些珍貴的一手資料,也是《毛南族文化基因圖譜》和《非遺技藝影像檔案》的理論來源。與此同時,團隊還在鄉村積極開展文化傳承類實踐活動,通過舉辦民族文化講座、組織傳統技藝體驗等形式,激發當地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傳承熱情。
除此之外,實踐小組同學跟著當地農民伯伯學做農活:劈柴、鋸竹時雖手忙腳亂,經指點后漸入佳境;在辣椒地幫植株固定支架,還采摘了掛滿枝頭的毛辣果和辣椒。
勞作間隙,大家嘗了親手摘的毛辣果,酸甜汁水帶著清新氣息,在體驗農耕辛勞的同時,也嘗到了收獲的甜蜜,這份滋味讓人難忘。
8 月,實踐團隊進入成果轉化與傳播階段,重點打造 “四語” 毛南文化系列短視頻。這些短視頻涵蓋 “毛南族傳統建筑美學”“毛南族的四季生活”“毛南族特色飾品風情” 等多個主題,采用毛南語、漢語、英語、日語四種語言進行講解和字幕標注,以生動鮮活的畫面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全方位展現毛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短視頻在抖音、快手、B 站等多個平臺廣泛傳播,迅速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和點贊,有效提升了毛南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此次實踐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除了 “四語” 短視頻的成功推出,大學生與民族文化傳承人結對的協同創新機制也初見成效。通過聯合民族地區院校優秀志愿服務團隊,激勵了更多團員青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主動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和實踐者,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重要的是,團隊打造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毛南樣本”,為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有益借鑒,為新時代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未來,實踐團隊將繼續關注卡蒲毛南族鄉的文化傳承與發展,不斷探索創新傳播方式,讓毛南族文化在青春力量的護航下,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