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楚大地上,三閭刺繡,這一以屈原曾任的“三閭大夫”官職命名的非遺項目,既延續著楚地“衣被繡百工”的古老傳統,又在當代繡娘的指尖下煥發現代生機。 正是為了探尋這門古老技藝如何在歲月流轉中煥發新生,2025年7月8日,一支致力于荊楚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社會實踐團隊——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走進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的羋繡館,走進了非遺傳承人喬貴榮老師守護的這方“指尖上的技藝”。
團隊成員們一踏入羋繡館的庭院,一種古樸沉靜的氣息便撲面而來。角落里靜臥的舊時拉磨工具,無聲訴說著此地與鄉土生活的緊密連接,也為即將展開的非遺探訪奠定了厚重的基調。這里,正是三閭刺繡這門古老技藝煥發新生的重要基地。

圖為喬貴榮老師刺繡的場景。張佳怡通訊員攝
一針一線皆文化:三閭刺繡的獨特印記
什么是三閭刺繡?它與其他繡種有何不同?面對團隊成員們的疑問,喬貴榮老師熱情地揭開了謎底。“‘三閭’之名,源于屈原曾擔任的‘三閭大夫’之職,”喬老師解釋道,手中的針線未曾停歇,“這是我們秭歸人紀念屈原、傳承楚地文化的一種獨特方式。”這份深厚的文化底蘊,正是三閭刺繡區別于其他繡種的靈魂所在。
其獨特之處,不僅在于承載的文化內涵,更在于精妙的針法與對色彩的極致運用。喬老師向團隊展示了凝聚心血的代表作《橘頌》,她介紹,完成這樣一幅精品,往往需要耗時數月甚至經年。僅以《橘頌》為例,就動用了130多種顏色的絲線,耗時長達8個多月。其核心技法在于平繡中的長短針運用,通過絲線顏色的反復穿插、疊加,營造出令人驚嘆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讓畫面如同繪畫般生動傳神。
喬老師還詳細講解了傳統的五大針法,特別介紹了其中應用廣泛且得到良好創新改良的“挑花針法”。“這種針法以前常見于圍裙、肚兜這些生活用品上,”她一邊演示一邊說,“講究的是‘單線出針,單線回針’。現在呢,我們把它創新運用到了茶席、香囊、飾品這些更受現代人歡迎的物品上,讓老手藝有了新舞臺。”

圖為三閭刺繡代表作《橘頌》。張佳怡通訊員攝
指尖初體驗:方知非遺傳承路之艱辛
“紙上得來終覺淺”,為了讓團隊成員們切身感受三閭刺繡的魅力與不易,喬老師邀請大家親自上手嘗試。在她的指導下,團隊成員拿起針線,嘗試繡制簡單的花樣。“針從這里下去,但一定要從兩根線中間準確地挑出來,”喬老師耐心地指點著每一個動作。這短短幾分鐘的體驗,讓成員們真切感受到“慢工出細活”的深意;這短短幾分鐘的體驗,僅僅是三閭刺繡博大精深技藝體系的“冰山一角”,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每一幅精美繡品背后所蘊含的漫長工時與匠人心血。
“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創新模式的傳承之路
談及三閭刺繡的傳承與未來,喬貴榮老師的目光堅定而充滿希望。她細細回憶了自己的師父,并著重介紹了當前探索出的有效路徑——“公司+繡娘”的創新模式。這一模式源于其師父成為老師創立的“慢工繡藝”工作室,如今已發展為“湖北慢工繡藝有限公司”。公司通過系統化的刺繡專業技能培訓,累計培養繡娘超過3800名,建立起穩固的手工刺繡基地。
“傳承不能只靠情懷,更要讓大家有飯吃,有奔頭。”喬老師的話語樸實而有力。這一模式的核心價值在于,它成功地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支撐生計的“指尖經濟”。目前,公司為近500人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更帶動了當地2000多名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靈活就業。在傳承古老技藝的同時,實實在在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喬老師補充道:“我們后續還會積極運用互聯網,通過電商和網絡平臺把我們的繡品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看到三閭刺繡的美,也讓這條傳承發展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感悟與寄語:繡出文化傳承的新圖景
半天的調研采訪,短暫卻充實。團隊成員們目睹了傳承人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匠心,體驗了針線穿梭間的專注與不易。那幅《橘頌》,其背后八個月的堅持、百余種色彩的調和、萬千次針腳的累積,正是三閭刺繡精神的最佳注腳。
走出羋繡館,庭院里的拉磨盤依舊靜默。但團隊成員心中,關于三閭刺繡的針腳、色彩、傳承與創新的思考,卻如絲線般交織翻涌。這次探訪,不僅是一次社會實踐的完成,更是在荊楚文化的沃土中,埋下了一顆關注非遺、理解傳承的種子。這粒種子,終將在年輕一代的灌溉下,與像喬貴榮老師這樣的傳承人一起,共同繡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錦繡未來。

圖為團隊成員與喬貴榮老師的合影照片。張佳怡 通訊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