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銘記這段歷史,2024年7月21日,安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赴南京“銘記歷史,緬懷遇難同胞”團隊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實踐隊員們通過參觀遇難者雕塑,相關記錄的文書等內容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日軍對南京同胞的殘忍,進一步明白中國革命的艱難。
回顧過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意義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建立,源于那段沉痛而殘酷的歷史背景。1937年,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了震驚世界的暴行,短短六周內,超過30萬無辜平民和戰俘慘遭殺害,這一事件被后世稱為“南京大屠殺”。為了銘記這段歷史,警示后人,1985年,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正式建立。紀念館的建立目的不僅在于保存和展示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更在于通過教育公眾,傳承歷史記憶,弘揚和平精神。通過參觀紀念館,人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那段歷史的殘酷與無情,從而更加珍惜和平,反對戰爭。
紀念館的正大門左側鐫刻著鄧小平手書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廣場陳列有外形如十字架的標志碑、“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和平鴿等。穿過紀念館的大門,實踐隊員們看見了一座座石塑,首當其沖的就是一座抱著死去嬰兒痛哭的母親的雕塑——“家破人亡”,這座雕塑無聲地訴說著戰爭的惡行,讓人不寒而栗。這不僅是當時中國國內情形的寫實,更是當時備受外來侵略者欺凌的中國母親的象征。往前走去,“萬人坑”慘狀的還原令人不寒而栗——一具具白骨靜靜的躺在其中。這些白骨,曾是鮮活的生命,他們在這場浩劫中遭受了無法想象的痛苦。隊員們靜默佇立,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周圍的寂靜中,似乎還回蕩著歷史的悲鳴,提醒著他們要銘記歷史,汲取力量,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努力奮斗。在和平的今天,不忘國恥,警鐘長鳴,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責任。實踐隊員們靜靜的閉上了眼睛,為被迫害過的同胞默哀。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遇難者紀念碑 何正弘攝
史料陳列:細節中的歷史真相
南京大屠殺史料陳列廳內,泛黃的照片、破舊的衣物、生銹的武器按時間線依次陳列。一面墻上掛滿了遇難者的證件照,有穿著長衫的知識分子,有戴著帽子的工人,還有梳著辮子的孩童。實踐隊員李上寶在一張全家福前停下,照片上的五口人笑容燦爛,說明牌上寫著“1937年12月,全家遇害”。“這張照片拍攝時,他們一定想不到會遭遇那樣的命運。”李上寶輕聲說,手指輕輕劃過玻璃表面。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歷史文物 蔡江濤攝
展柜里,一封1937年11月的家書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信紙已經脆化,字跡卻依然清晰:“吾妻見字如面,日軍逼近南京,我已將你和孩子送至鄉下,待戰事平息便歸……”信未寫完,末尾只有一個潦草的“勿”字。說明牌顯示,寫信人是南京市民周培元,12月13日被日軍殺害。“他沒寫完的話,大概是‘勿念’吧。”
一件深藍色棉布旗袍掛在展架上,袖口和下擺有多處撕裂痕跡,前襟殘留著暗紅色污漬。標簽上寫著:“南京市民李秀英遺物,1937年12月遭日軍施暴時所穿,污漬經鑒定為血跡。”隊員們圍著旗袍仔細觀察,發現領口處還有一顆脫落的盤扣,旗袍內襯上繡著的小花已大半褪色,這不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個女性遭受苦難的見證。
和平展望:從銘記到行動
出館時,陽光正好,一座高約10米的和平雕塑矗立在廣場上。雕塑由青銅鑄造,底部是破碎的城墻造型,中部是緊握的雙手,頂端是三只展翅的白鴿,羽翼上的紋路清晰可見。隊員們坐在雕塑旁的臺階上,交流著參觀感受。
圖為團員合照 周豪東 攝
實踐結束前,隊員們在紀念館門口合影。照片中,每個人的表情都很嚴肅,但眼神里透著堅定。返程的車上,大家沒有像來時那樣說笑,有人翻看手機里的照片,有人在筆記本上寫著什么。以前在課本上讀南京大屠殺,只是覺得悲慘,今天站在這里,才真正明白‘銘記’兩個字的分量。